• 內蒙古能源基地發展需“兩條腿”走路


    時間:2011-06-09





    近年來,隨著我國煤炭需求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憑借豐富的煤炭資源儲量,內蒙古——一個新興能源基地快速崛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5年,內蒙古原煤產量僅有2.2億噸,僅是山西的一半,占全國比重也只有12.1%;2009年,內蒙古原煤產量突破6億噸,成功超越山西,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比重達到20.3%;2010年,內蒙古原煤產量更是達到了7.87億噸,比山西足足多出4600萬噸,占全國比重也進一步上升至24.3%。2010年內蒙古煤炭外運量約為4.5億噸,已經越來越接近山西煤炭外運規模。毫無疑問,經過“十一五”的五年發展,內蒙古已經成長為共和國煤炭行業的長子。


      煤炭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內蒙古也在經歷著成長的煩惱。內蒙古在全國能源供應中究竟應該如何定位?是僅僅作為全國煤炭基地,將煤炭源源不斷地運向全國各地?還是大力發展坑口電廠,變輸煤為輸電,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或者是進一步發展煤電下游產業,延長產業鏈,將簡單的能源輸出變為高載能產品輸出?


      可以說,當前無論是輸煤,還是輸電,抑或是輸出高載能產品,內蒙古都在煩惱。


      輸煤,煤堵在路上。由于產量增長實在是來的太快,鐵路運力遠遠不能滿足運輸需求,越來越多的煤炭產量只能靠汽車運輸。2010年,京藏高速頻繁出現的大堵車可謂生動地詮釋了煤炭外運瓶頸。運輸瓶頸是當前內蒙古煤炭外運受阻的客觀原因。從長遠來看,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簡單的煤炭輸出肯定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近年來,內蒙古火電裝機快速增長,內蒙古有意讓自己由煤炭基地轉變為電力中心。


      輸電,電窩在家里。今年3月份以來,浙江、湖南、江西等多個省區接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電力供不應求,這其中雖然有煤價高漲導致火電企業缺煤的原因,但是高耗能產品產量過快增長導致用電負荷較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蒙古火電設備利用率遠遠不足。今年3月份,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57小時,其中,華東、中南地區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大多都在450小時以上,江蘇、安徽甚至達到500小時左右,而內蒙古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只有358小時,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火電設備利用率低的背后是電網建設滯后,電力外送受到明顯制約,大量火電設備只好閑置。


      延長煤電產業鏈,輸出高載能產品,面臨政策限制。在煤炭、電力外運受阻的情況下,近年來,內蒙古也在逐漸轉變發展方式,將“煤—電—運”轉變為“煤—電—用”,即通過延長產業鏈,將更多的煤炭、電力就地消化。但是,由于國內多數高耗能產品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國家在不斷的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新建項目審批日益嚴格,“煤—電—用”的發展方式也遇到了現實困難。


      煩惱歸煩惱,事物畢竟總是發展的。目前,煤炭鐵路運輸通道正在加快建設;經歷了今年的電荒之后,服務于蒙電外送的特高壓電網建設也有望得到切實推進;此外,“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減少一次能源大規模長距離輸送壓力,同時,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發揮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在資源富集地區布局一批資源開發及深加工項目,建設國家重要能源、戰略資源接續地和產業集聚區。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