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工業報記者從吉林省工信廳獲悉,“十一五”期間,吉林省醫藥工業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注重走結合自身實際和能充分發揮優勢的最佳發展之路,同時實施一系列強力舉措,致使全省醫藥產業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并已形成獨特的發展優勢。
據該廳醫藥處處長馬毅介紹,醫藥工業是吉林省最重要的優勢產業之一,主要包括化學原料藥及制劑、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物生化制品、醫療器械、制藥機械、衛生材料和藥用包裝材料等七大門類。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醫藥工業企業302戶,其中通過GMP認證的企業279戶;獲得藥品批準文號13485個,其中中藥6613個,化藥6785個,生物制品87個;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600億元,工業增加值230.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516.7億元,利稅總額66.8億元,其中利潤50.1億元。與2005年相比,以上各項指標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23.2%、18.4%、25.7%、21.2%、25.4%,產業規模和效益水平為2005年的3倍以上,實現了規模效益同步增長。
經過多年發展,吉林省醫藥產業已形成自己扎實的基礎和獨特的發展優勢,主要有如下表現:
資源獨特優越
吉林省內長白山區藥用資源種類達2790余種,位居全國前列,是北藥道地藥材的集中產地。在全國重點普查的363個藥材品種中,吉林省有137種,占37.7%。全省共有蘊藏量占全國50%以上的藥材品種40余個,占國內常用藥材的1/5。吉化公司是我國重要的化學原料基地,可以為吉林省化學原料藥及制劑生產提供豐富的原材料資源。作為畜牧業加工大省,吉林擁有豐富的動物血、臟器資源,可以為發展生化藥品提供豐富的原料。目前,全省已形成了長春市雙陽區、敦化市和東豐縣“三個鹿鄉”;撫松縣萬良鎮和樺甸市分別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參集散地和林蛙油集散地。同時,吉林還建設了26個品種40個道地中藥村GAP基地,核心區面積達35萬畝,示范面積發展到70萬畝,其中8個基地已通過國家GAP認證,數量居全國首位。
如今,吉林省已成為國家生物技術及產業的四大“聚集區”之一;長春、通化是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和出口基地,通化市被國家冠名為“中國醫藥城”;25個醫藥企業獲得國家批準使用地理產品標志;95個醫藥產品商標被認定為著名商標,11個醫藥產品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36個醫藥產品獲吉林省名牌產品稱號。自“十一五”以來,吉林省醫藥工業始終位列全國同行業前10位,其中,中成藥的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及利潤均列全國同行業第1位,生物制藥主要經濟指標始終位列全國前3位。
科研基礎雄厚
吉林是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源地,省內坐落著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大學、東北師大等18個生物技術實驗室、教研室和中試基地,一大批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的專家和專業技術人才在省內供職。產品種類涵蓋菌苗、疫苗、單克隆抗體等諸多類型,占全國現有生產品種63%。在國家已經批準上市的25種基因工程技術產品中,吉林能夠生產其中的11種;全國35種疫苗產品中的26種也已在長春生產,致使長春市成為亞洲最大的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生產基地。作為現代中藥產業基地,吉林還擁有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農大等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匯集了諸多科研力量,從而為全省中藥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后盾。
吉林省醫藥企業現在已幾乎全部為民營或股份制企業,經營機制比較靈活,發展內在動力很強。目前,全省直接或間接上市的醫藥企業共有13戶,占省內上市公司的34.3%,占全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16%,位居各省之首。共募集資金60多億元,為醫藥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改革創新、開發新產品提供了雄厚資金保證,進而成為全省醫藥產業快速崛起的最重要推力。
集聚效應突出
目前,吉林省現已形成“長春中藥及生物制藥產業園”、“通化醫藥城”和“延邊敦化醫藥集聚區”一園一城一個醫藥集聚區三大發展中心和吉林、遼源兩大化學原料藥生產基地。“三個中心”和兩大原料藥基地醫藥產業總量占全省醫藥產業總量90%以上。全省醫藥產業已經從以中成藥、生物制藥為主,化學制藥為輔,醫療器械等為補充的產業布局向以中藥材種(養)植業為基礎,以現代中藥及生物藥為主導,以化學原料藥為重點,以醫療器械和醫藥相關產業為推力的獨具特色的吉林醫藥產業體系發展。
盡管如此,吉林省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在發展中所存在的差距和問題。如企業兩極分化,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存量資產使用效率低;產業板塊失衡,化藥和醫療器械板塊比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利用率還較低,飲片企業小、多、亂,人參等大宗藥材發展政策屏障尚未突破,國家認證的GAP道地藥材基地的影響力還有待充分發揮,優質道地藥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優質豐富的資源亦沒有形成預期的大產業;公共服務配套體系建設不足,優秀新藥的創制能力弱,缺少能夠快速做大、療效確切的拳頭產品等。針對上述問題,吉林省正在積極制定相應的舉措,并將結合“十二五”發展規劃予以統籌解決。
來源: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