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筆之鄉]文房四寶現狀及未來


    時間:2011-05-24





      7月中旬,北京最熱的時候。44位民間藝人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捧起鮮紅的“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證書。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獲得國家級“大師”稱號的文房用具制作人員。他們中多數人年齡已70開外,最大者已82歲。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郭海棠對記者說:“咱們共同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

      興奮之余,郭海棠仍掩飾不住憂慮:“由于文房用具都要采用傳統手工技藝制作,藝人作業環境十分艱苦,收入微薄,行業后繼乏人,文房四寶手工傳統技藝已面臨失傳的危險。”   

    堅守:面對紅塵的堅凈之心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寶、黛之間的一段感情喻為“木石前盟”,其高潔摯誠,遠勝華麗顯貴的“金玉良緣”。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執管臨池,在檀麻竹草造就的紙張上抒胸臆、鋪經綸,終生不渝,亦如踐行著永無割舍的“木石前盟”。

    今天,這一切好像變了。

      “鋼筆都不用了,誰還用毛筆?”做了40年毛筆的武京生說。

      武京生是首批“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中比較年輕的一位,今年50多歲。他10多歲進廠學徒,多年歷練,對“京筆”制作工藝爛熟于心。

      “京筆”是與“湖筆”齊名的北派制筆技藝,湖筆以羊毫為最,京筆以狼毫為優。京筆的特色是選料精良,用工考究,完成一枝毛筆,要經過近百道工序。武京生制筆所用原料都出自固定供貨源地和廠商,甚至連供貨時間都有嚴格規定。

      “比如狼毫,我們只選用‘小雪’這一天捕殺的黃鼠狼的尾部長毫。”武京生說,因為小雪時節,天氣初寒,動物毫豐而絨少。天氣過冷則毫枯而絨密,不宜制筆了。

      據武京生回憶,京城制筆業最盛時有從業人員萬人以上,而今天不過20多人。他從案上拿起一枝自制的筆說:“能做出這樣毛筆的人,全北京找不出3個了。”

      與此同時,遠在上海的李耘萍也在為找不到徒弟發愁。李耘萍是首批“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中唯一的女性、“潛泉”印泥第三代傳人。她說,目前該行業從業人數全國不超過200人。一個公司一般有5—6人,如果超過20人,公司就要負運轉。以上海耘萍工藝有限公司為例,一個月最大銷售額在5、6萬元,去掉公司基本開支,一年的利潤僅剩余2、3萬元,有時還會虧損。從業人員工資一般在2000元左右,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中,只能維持一般的生活水準。由于印泥全部是手工生產,工序繁雜、活計很累,幾年做下來,手都會變形。所以尋找接班人一直是該行業的老大難問題。“現在的青年人沒有人愿意吃這種手工勞動之苦,也沒有人能持之以恒地將印泥當作一種事業來做。”李耘萍說,為了找一個合適的徒弟,她幾經周折,最后把自己兒子“拉下水”。

      處境維艱,后繼乏人,是文房四寶制作業的真實寫照。已故國學大師啟功將自己的書房取名“堅凈齋”,意為“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凈”。面對炫目的誘惑,武京生、李耘萍等眾多大師們仍在堅持。

      破題:“大師”不僅是一種榮譽

      記者采訪郭海棠時,她的嗓音依然沙啞。她說:“第一次為文房四寶制作藝人評國家級大師,其中的困難難以想象。”

      郭海棠說,自己每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都會受到“刺激”:與玲瓏剔透的玉雕、光彩四射的景泰藍放在一起,卷成一筒的宣紙顯得那么“不起眼”,幾枝掛起的毛筆也難以喚起評委的興趣。為什么使用文房四寶的人可以是大師,而制作者卻不能?她覺得,讓每個人都知道文房用具制作人員的艱辛,讓全社會認識文房四寶的價值,是自己的責任。   據介紹,日本早在1975年即頒布《傳統的工藝品產業振興法》,對和紙、毛筆等制作工藝冠以“重要無形文化財”等名目,對從業人員有一整套的獎勵機制。19年前,日本“傳統工藝功勞者”大田研精制作的仿古毛筆售價已高達3300多元人民幣,且只限量生產了50枝。在日本,紙、筆、墨、硯、印都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李耘萍介紹說,在日本,徒弟剛開始學徒時,國家會給予其一定補貼,師傅也有一定的獎勵。徒弟研究出新的印泥產品時,國家會給予生產獎勵。她說,這種做法非常值得借鑒。

      為文房用具制作人員評國家級大師,是很多人的愿望,也是實現提升行業價值的有效手段。有專家認為,“給他一項大師的稱號,比給他錢還管用。榮譽稱號是無價之寶,形成系統之后,可以規范市場秩序,改變從業人員的生存環境,實現行業振興。”還有專家指出,日本的硯、紙、墨、筆,其質量并不比中國的高,但其價格卻比中國貨高出數十倍以上,這與我們包裝、宣傳不夠有極大關系。郭海棠說:“肯定傳統技藝、宣傳巧匠大師、樹立產品質量標尺,已是當務之急。”

      然而,巧匠未必善言詞。由于大多數文房用具制作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根本寫不出什么“論文”,評選工作再度受到困擾。最終,評審機構推出一套特殊的評審方法,讓參評人員寫出自己技藝的“訣竅”,為巧匠們化解了難題。看著“考卷”,武京生笑了:“論制筆,應該我考你們才對嘛!”郭海棠拿著大家的試卷也是滿心歡喜:“這都是真正的經驗之談,是無價之寶!”

      據悉,在廣東、安徽等文房用具制造較為集中的地區,“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評選受到極大的重視。肇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以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肇慶是“中國硯都”,要打造好這個品牌就需要不斷培養高端人才,肇慶發展文化產業同樣需要這些人才去支撐。

      評選大師,僅是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走出的一步。目前,他們還在組織“文房四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向世界申遺的工作,希望我國有著5000多年歷史文化的“文房四寶”得到世界級的保護。

      發展:以文化的名義

      著名書法家康默如先生告訴記者:“你應該到安徽涇縣看一看。”那里的山坡上總是曬著造宣紙的材料——檀皮,夏天也像鋪滿白雪。工人們一年四季守著火墻,把抄出的紙漿烘干。所有的工人黝黑精瘦,汗如雨下。“所以我特別珍惜宣紙,作品寫廢了就翻過來練字——如果你到過涇縣,你也會這么做。”

      只有對文房四寶充滿情感的人才能這么說。但這樣的人,作為文房用具的主要消費人群,正在急劇萎縮。

      沒有使用,文房四寶就不會得到弘揚與發展。李耘萍說,目前市面上很普通的印泥泛濫成災,而且產品質量越來越差,直接影響到篆刻、珍貴書畫的保存。“以前的印泥很漂亮,現在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以前那個水平了,而且原材料越來越差,很難做出高檔、高水平的印泥。”但不少人對此卻不以為然,圖章蓋上去,字跡一片渙漫也無所謂。對傳統文具不使用、不講究、不辨優劣,是阻礙行業發展的主要羈絆。

      對事業,李耘萍有自己的想法。她希望搞科研,引進人才,建立實驗室,把傳統的手工技藝搬到科學平臺上來分析,打開傳統手工藝的大門,使傳統印泥產品走上科學的軌道,讓這些傳統手工藝不再是一個“迷”,不再是不傳的傳統“秘方”。但這些,僅靠她一個人是辦不到的。

      記者采訪武京生時,看到了許多積壓的毛筆。他說,現在是淡季,老年大學放假了,毛筆沒有人買。

      如今,“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的時代一去不返,浸透中國人精神的“木石前盟”也會隨風而去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