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再利用 聚酯纖維未來可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11-05





      化學法再生技術升級及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建立,將共同促進實現“纖維—纖維”的回收再生,加快高端循環再利用聚酯纖維發展


      日前,儀征化纖再生聚酯纖維通過GRS(全球回收標準)認證,并完成首批產品工業化生產。經檢驗,該產品質量達到原生聚酯纖維品質,順利發往國內高端紡織服裝客戶手中。這也標志著中國石化在發展高端循環再利用聚酯纖維、替代進口原料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聚酯纖維是合成纖維中產量最大的品種。聚酯產品回收、加工、再利用,不僅可以緩解資源緊缺,而且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循環再利用聚酯纖維,即再生聚酯纖維,是采用廢舊化學纖維、紡織品及其他廢棄材料,經物理方法處理后熔融或溶解,或將回收的高分子材料進一步裂解成小分子,重新聚合再紡絲制得的纖維。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再生聚酯纖維生產已具備千萬噸級產能規模,占世界產能和產量的80%以上。但經過簡單分揀、清洗后的熔融紡絲直接再生工藝占95%以上,其原料90%為回收廢飲料瓶。這種工藝降級大、品質差,產品應用低端,高端面料及縫紉線原料等均無法使用,而且降級再生沒有做到“纖維—纖維”循環,并不是真正的循環利用。


      “解聚—提純—再聚合”化學法再生工藝能真正實現循環利用,但工藝難度大、成本高,且目前僅能做到部分再生,還存在有較大排廢污染等問題。另外,完全的“纖維—纖維”循環利用需要強大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體系支撐,這也是國內再生體系的短板之一。


      近年來,隨著大眾對循環再生概念的重視,國內相關法律法規也逐漸建立和完善。2017年,工信部發布《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目錄》及配套應用指南和案例,鼓勵廢舊瓶片快速檢測、分拆、破碎和高效連續生產技術,纖維、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再利用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積極依托“互聯網+”,鼓勵創新回收利用新模式。今年,工信部發布新版《再生化學纖維(滌綸)行業規范條件》,并于7月1日起正式實施,有效促進了廢舊紡織品、瓶片等廢舊物資高質、高效、高值循環利用,推動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滌綸)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在這樣的背景下,終端消費領域對循環再生材料的需求也急劇增加。目前,各大終端零售品牌都在積極擁抱綠色環保材料,制定了各自在材料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例如,宜家家居、耐克、迪卡儂等均要在2025年前實現所有滌綸產品使用100%再生滌綸,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星巴克、依云等均積極使用再生塑料制成的包裝容器。如今,終端市場對高端再生聚酯纖維的年需求已超過10萬噸級,并正在以幾何級數增長,為“纖維—纖維”循環利用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動力。


      在市場的強大驅動下,國內高端再生聚酯纖維生產所需要的化學法再生技術和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都在快速發展。在包括聚酯纖維再生過程控制機理及安全性評價技術,分揀凈化、熱熔增黏的物理技術,氣化、油化熱裂解的能量利用技術,再生聚酯纖維應用技術研究等“加持”下,“解聚—提純—再聚合”化學法再生工藝作為多元化再生技術的一個體系,迅速成熟發展。與此同時,聚酯纖維生命周期生態評價研究和再生聚酯纖維物流體系構建進展明顯,有力地促進了產業化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的建立。


      目前,對于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率日本為84%、歐盟為49%、美國為29%,而中國僅為10%。我國廢舊化纖紡織品的儲量超過兩億噸,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推動下,聚酯再生將成為紡織業再生循環發展的關鍵。此外,據測算,如果我國廢舊紡織品能全部實現循環利用,相當于每年可減少使用2400萬噸原油、節約近1/3的棉花種植面積、減少80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化纖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促進資源利用從“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向“資源—產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以盡可能少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環保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車民)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