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纖維行業未來要向哪個應用領域發力?”在9月26~27日舉辦的第29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暨第10屆中國碳谷碳纖維產業大會上,不少與會專家認為,汽車工業是碳纖維行業的值得深入探究的應用場景,未來有望成為碳纖維應用的新領域。
記者了解到,此前,碳纖維由于成本高,多用于風電、航空航天、軍工、跑車等特定領域。如今,隨著技術進步,碳纖維不僅功能和強度都有所提升,成本也有一定的下降。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徐樑華表示,近年來,我國碳纖維行業的發展形勢非常好,目前已形成黏膠基、瀝青基、聚丙烯腈基3種類別的制備體系;以二甲基亞砜法為主,二甲基乙酰胺法和硫氰酸鈉法共同參與的原絲制備技術體系;濕法紡絲、干濕法紡絲、小絲束與大絲束工藝齊頭并進的工藝體系;高強、高強中模、高模、高強高模齊全的產品體系。
隨著碳纖維復合材料性能的不斷提高以及“雙碳”政策的加持,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也將目光投向于此。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高端汽車集成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葉福恒認為,輕量化是汽車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碳纖維復合材料所具備的優點,適用于汽車外觀件、車身結構、底盤結構件等多個場景,是汽車深度輕量化的理想材料。
“合適的材料要用在合適的位置。”葉福恒表示,多材料混合用材方向將助推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汽車行業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在預期成本不斷下探,產業鏈不斷完備的全新市場中,碳纖維用材占比及用量有望呈現上升趨勢。目前,碳纖維復合材料已應用到寶馬7系、寶馬iX、奧迪A8、蔚來ES6、雪佛蘭等車型。
對于如何實現碳纖維復合材料規模化應用,葉福恒表示,這將始于全產業鏈聯動的顛覆式開發創新,并需要全產業協同并解決共性技術問題,進一步構建低成本開發路徑。同時,還需要圍繞新能源汽車轉型升級,通過集成化和功能化開發,實現低成本和高價值的雙協同,打造不止于“輕”的高價值場景。
葉福恒還談道,先進的量產制造技術將有助于碳纖維復合材料的規模化應用。混合使用連續和非連續纖維可進一步拓展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范圍,實現異形實體部件的復材化。此外,數據表明,回收后的碳纖維仍有很好的力學性能和利用價值,不僅能用于要求相對較低的應用場景,還可減少能源消耗,這將進一步完善產業鏈。
此外,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趙亮還提到,車載儲氫氣瓶也是碳纖維復合材料值得探究的新應用場景。(劉冰逸 )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