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14日,由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煉制分會(以下簡稱石油煉制分會)主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潤滑脂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石化聯合會潤滑脂專委會)協辦的全國第二十二屆潤滑脂技術交流會在太原舉行。會議指出,我國正由潤滑脂的生產大國逐步邁向潤滑脂技術強國,目前在4個領域有多項技術位于強國行列。
參加本屆大會的有來自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科院、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陸海空等相關單位、潤滑脂及相關行業的生產、研發企業共184家單位、353位代表。大會特約主旨報告10篇,提交的學術論文50篇,大會PPT報告32篇,評選出28篇優秀論文。
石油煉制分會秘書長張寶吉致開幕辭時指出,兩年一屆的全國潤滑脂技術交流會開幕了,這是自1982年在無錫創辦第一屆全國潤滑脂技術交流會以來第22次召開。本次會議安排報告42篇,內容非常豐富,涵蓋潤滑脂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全國每年潤滑脂產量40多萬噸,擁有200多個生產廠家。未來要把全國潤滑脂技術交流會打造成團結本行業科技人員、服務本行業技術創新的、高質量的品牌會議,讓行業內的廣大科技工作者通過參會擁有實實在在的學術獲得感。
美國潤滑脂協會(NLGI)主席Anoop Kumar首先祝賀中國第二十二屆潤滑脂技術交流會勝利召開,并介紹了美國潤滑脂協會的會員制度,產品認證及未來的年會計劃和邀請。此外做為潤滑脂專家,他還帶來了稠化劑微觀結構對超堿值復合磺酸鈣潤滑脂物理化學和摩擦特性的影響的專題報告。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石科院)李明豐院長作題目為《轉型發展與綠色低碳雙目標下的煉油新路徑》的大會主旨報告。他指出,面對替代能源迅速發展及國家推進“雙碳”目標的政策限制,煉化企業從燃料型向化工型轉型勢在必行。煉化企業應依據企業自身原油分子結構特點,形成特色產品優勢。面對轉型升級壓力,煉化企業應重視總流程層面研究,為蒸汽裂解提供更多高質量原料,低碳高效生產基本有機化工原料。面對減排降碳壓力,煉化企業應通過開展過程降碳及源頭降碳進行應對。報告還介紹了對于未來煉廠的構想以及石科院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煉廠的重點發展目標。
石化聯合會潤滑脂專委會主任程書田作《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潤滑脂專業委員會暨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煉制分會潤滑脂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石油煉制分會潤滑脂專委會)聯合工作報告》。
石油煉制分會潤滑脂專委會主任張建榮教授作題為《雙碳背景下潤滑劑的降碳作用》的主旨報告,就雙碳背景下如何轉型發展,為發展指明前行的方向。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水琳作題為《新興行業的發展現狀及潤滑配套的趨勢》的主旨報告,明示了未來新興行業的機遇所在。
石化聯合會潤滑脂專委會副秘書長、石科院高級工程師姚立丹在《2022年中國及全球潤滑脂生產情況分析》的報告中指出,2022年,全球潤滑脂產量達到115.3萬噸,與2021年持平;中國潤滑脂總產量為43.91萬噸,比2021年低1.21萬噸 ;6家中國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潤滑脂產量為3.846萬噸,為歷史新高;中國潤滑脂產量占世界潤滑脂總產量的比例38.11%,保持世界第一。各類基礎油的使用情況:礦物油為基礎油的潤滑脂仍然是主力軍,歐洲礦物油潤滑脂降到82%,北美地區礦物油潤滑脂占比低于80%;合成油潤滑脂歐洲持續增加,已經超過10%,與北美相當,而北美則是下降的趨勢;半合成油北美地區占比超過7%,歐洲不到4%,中國則從7%下降至3%;生物質油歐洲占比最高,超過3%,其他地區則小于2%。
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主任魏乃新(中),石化聯合會產業發展部主任、中國化工裝備協會副理事長戚志強(左)與會,并到展區指導工作。
本屆大會的報告,從節能降碳國家發展的大勢到分子計算的成脂機制研究;從耐磨表面工程化應用到從化學角度看潤滑脂的凝膠體系;從風電潤滑的智能評測到泵送性的評價探討,既有星辰大海的美好愿景又有腳踏實地的方法路徑,讓與會者受益匪淺。
本次大會共收到50篇論文,和以往相比整體水平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涌現出多篇高水平的文章。這些文章在工程師身上挖掘出科學家的潛質、在企業家身上看到了華為的影子。
本次大會的論文報告呈現出如下趨勢:企業做原料、做基礎原料、做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原料、做可生物降解的環保原料;企業做產品、做好產品、做工藝優化、配方優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產品;挖根源、摸規律,抽繭剝絲,揭示真相,窮究本質。
石科院教授、石油煉制分會潤滑脂專委會副主任孫洪偉在大會閉幕總結中指出,本次大會涌現出一批新型材料的發明人、詭異現象的揭秘者、分子計算的“鍵盤俠”。正是這些不畏困難、勇于克服困難的踐行者,讓我國由潤滑脂的生產大國逐步邁向潤滑脂技術強國。
孫洪偉表示,潤滑脂技術強國第一是具有完備的產業鏈,隨著我國PAO的國產化,我國在關鍵原材料方面基本實現了本自具足;第二是具有滿足高端裝備潤滑需求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例如,我國上到空間站下到核潛艇,所需的潤滑材料均為自主可控,做到了自給自足;第三是具有相應的各種分析評定方法、標準和儀器設備;第四、擁有立得住、叫得響的民族品牌。以上四點,我國在很多方面已經做到了技術強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世界同步。第五是采用計算機技術對大數據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給出快速、可靠的產品配方,設備的智能監測,關鍵裝備的模擬臺架等,這些方面我國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要緊緊跟隨時代的大勢。希望在下一屆的技術交流會中看到AI的出現、感受算力的賦能。(記者 閆俊榮)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