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內專家:結構性改革是鈦白粉行業發展必由之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0-26





      在10月21日于山東德州召開的2023年首屆鈦白粉行業創新及發展年會上, 鈦白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畢勝指出,我國的鈦白粉工業要由大國走向強國,應適應國際潮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鼓勵先進產能兼并重組,大幅削減生產商數量,行業的結構性改革是必由之路,多達數十家企業共同“打天下”的局面實現不了健康發展的長遠目標。


      據鈦白粉聯盟秘書處統計,2022年,中國鈦白粉行業除了停產關閉的以外,具備正常生產條件的全流程型生產商共43家。其中,純氯化法工藝2家(中信鈦業、宜賓天原海豐和泰),同時具有硫酸法工藝和氯化法工藝的3家(龍佰、攀鋼釩鈦、魯北化工),其余38家都是硫酸法工藝。


      畢勝認為,生產商越來越少,單個生產商的規模越來越大,是國際上鈦白粉工業的發展潮流之一。現今,除中國以外,全球的鈦白粉生產商只有10多家,工廠數17-18座,綜合產能為350萬噸/年左右。但是2022年,我國的全流程鈦白粉生產商已有40余家(不包括后處理加工型的工廠),綜合產能為470萬噸/年。隨著各地擴產項目的陸續竣工投產,生產商和工廠數必將進一步增加。當前的行業狀況是,大多數企業的產品質量相差無幾,中低端過剩,高端缺乏的市場沒有根本變化。


      畢勝強調,目前全國鈦白粉行業現有生產商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在已經公開的多個現有鈦白粉生產商正在實施的擴建或新建鈦白粉項目中,2022~2023年,至少有7個項目將建成投產(包括硫酸法項目5個,氯化法項目2個),新增規模在80萬噸/年以上。到2023年末,鈦白粉行業現有企業的生產總規模將達到550萬噸/年左右。


      根據公開的信息,現在正在建設、2022~2023年完成的業外加盟鈦白粉項目至少有4個(包括硫酸法工藝2個,氯化法工藝1個,鹽酸法工藝1個),設計產能達到66萬噸/年以上。


      預計2023年,中國鈦白粉的總產能將至少達到610萬噸/年左右,大約占全球鈦白粉總產能64%左右。如果以83%~85%的行業正常開工率計,屆時鈦白粉的年度總產量將達到500萬~510萬噸。預計今年,鈦白粉行業的硫酸法總產能達到500萬噸/年以上。如若國內數十個新能源項目中的一部分建成投運,產能必將繼續增加。


      目前,國產鈦原料主要產地為四川攀西地區,河北承德地區,以及山東、新疆等地較小礦山,產能的總體擴增程度有限。而進口礦的數量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到港船期也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未來,鈦礦原料的市場供求失衡將是大概率的事情。


      全行業43家全流程型的鈦白粉生產商中,具有或部分具有鈦原料資源的只有5家,其余的廠家只能通過不同的渠道外購原料,這在很大程度上給正常生產帶來不確定性。因此,不但沸騰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所用的高檔鈦原料供應是一個難題,硫酸法鈦白粉也同樣面臨鈦原料短缺的瓶頸。


      面對行業的未來發展,畢勝指出,全行業必須高度重視產品品牌建設,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關注新一輪產業政策。2002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鈦白粉生產國,2009年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經過近70年特別是近2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鈦白粉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還只能說是規模上的生產大國,要實現品牌意義上的生產強國的目標,還要作進一步努力。


      目前,全行業缺少響當當的產品品牌。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不同方式和途徑從國外引進的4套裝置(其中氯化法1套),其代表性的產品牌號(R215,R248,R818,CR501)曾經風靡一時;本世紀初以來,行業也推出了R996、R940、NR606、RK95等知名品牌。優異的產品品牌和品質是產品走向國際高端市場、與國際先進產品相競爭的名片。可到位居世界第一多年后的今天,品牌效應并未起到根本性的變化。現今的市場除少數牌號外,大部分產品與國外先進產品在市場價位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鈦白粉的產業政策進一步趨嚴。今年7月4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發布《重點工業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通知》,其中鈦白粉和其他35類產業一樣,被列入需要進行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產業,原則上應在2026年底前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7月1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3年本,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鈦白粉產業方面與以前版本相比,有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將氯化法工藝鈦白粉從鼓勵類中剔除。這表明新一輪產業政策管控的嚴格程度前所未有,必將對產能過剩和高能耗產業產生重大的影響,鈦白粉行業必須密切關注和積極應對。(姜小毛)


      轉自:中化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