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屆全國新型肥料行業發展論壇指出:科學施肥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2-27





      12月21~22日,由全國新型肥料行業研發協作聯盟、全國肥料機械設備行業協作聯盟聯合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新型肥料行業發展論壇在山東臨沂召開。與會專家學者指出,新型肥料生產發展面臨著創新、生態轉型的“必修課”,也是全面提升我國新型肥料創新發展的能力、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躍升的必經之路,科學施肥才能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辛景樹認為,科學施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保障了食物供給。肥料作為糧食的糧食,在農作物增產的貢獻份額超過50%,有效地保障了糧食產量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也就是說,用全國9%的耕地、6%的淡水、27%的肥料,生產出25%的糧食、32%的水果、57%的蔬菜以及26%的肉、36%的蛋,供養了18%的人口。二是提升了土壤肥力水平。據監測,華北地區近20年間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20%,有效磷提高了66%,速效鉀提高了13%。三是為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利支撐,有效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提升了全社會綠色發展水平。


      辛景樹介紹,2022年,全國新型肥料施用面積1.7億畝次,推廣玉米種肥同播3.3億畝次、小麥機械深施肥1.1億畝次、水稻側深施肥2200萬畝次。全年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1億畝次,施用各類有機肥超過5億畝次。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已連續多年保持負增長,2022年為5079萬噸(折純量),比2015年減少15.7%。2022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1.3%,比2015年提高6個百分點。同時,2022年我國特種肥料產量達到約3342.55萬噸,比上年增長了約6.6%。2022年,我國特種肥料的需求量達到約3201.38萬噸,比上年增長了約6.9%;我國特種肥料市場規模約為1856.8億元,比上年增長了約6.3%。


      農業高質量發展對科學施肥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為此,辛景樹建議:加快構建現代科學施肥技術體系、管理體系和制度體系,推進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多元協同,加強肥料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促進施肥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專業化,提高有機肥資源還田量、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化肥利用率;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體系,加強選肥施肥全過程技術指導;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開展以畜禽糞污為原料的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應用;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統測、統配、統施等專業化服務,提升施肥專業化、集約化水平。


      農業農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檢中心主任李俊提出,肥料等投入品只有高產、優質、經濟、環保,才能助推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微生物肥料為代表的生物投入品,是農業高質量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國的微生物肥料產業具有產品種類多、應用范圍廣、產業規模大等三大優勢,已進入“專精特新”的新業態發展時期(3.0時代)。“專”,采用專項技術或工藝通過專業化生產制造的專用性強、專業特點明顯、市場專業性強的微生物肥料產品;“精”,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或工藝,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過精細化管理,精心設計生產的精良微生物肥料功能產品;“特”,用獨特的工藝、技術、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產的,具有地域特點或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其主要特征是微生物肥料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化;“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包括新設計、新產品、新款式、新包裝、新形象等,不斷滿足客戶的新需求。他強調,微生物肥料應朝著增效化、功能多元化、營養全面化、作物專用化、施用簡潔化、水肥一體化、綠色低碳化等“7化方向”發展,實現功能產品在農業綠色高質量生產中的精準、高效應用。


      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駱洪義表示,施用作物專用肥,是解決肥料利用率低、作物產量和質量下降、預防和減輕連作障礙等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作物專用水溶肥營養豐富、全面,既富含促進枝葉和果實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元素,又含有改善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的物質,能顯著增強作物的抗病性,顯著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降低農藥用量,提質增效。”駱洪義說。


      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徐勤政分享了打造多位一體農化服務體系的經驗和做法。一是整村推進,引領科學種植。2019年起,史丹利農業與中國農科院達成戰略合作,開展“蚯蚓測土 整村推進”助農項目,連續4年獨家冠名中國農民豐收節。二是更好服務,助力增產增收。5年來,該公司開展了300余個村,覆蓋了小麥、蘋果、柑橘等33種作物,服務土地面積5000萬畝、260余個農場,形成500余個種植方案,讓優秀農場主走進“星光大道”,傳播高產經驗,讓更多的種植戶實現增產增收。


      山東福瑞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海軍認為,單純的營養補充已經解決不了問題,“土壤改良”、“作物抗性提升”勢在必行。因此,來源于合成生物學技術,天然、綠色,性能突出,符合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他表示,使單一助劑的作用得以互補,從而使復合產品更經濟、更有效,擴大助劑產品的使用范圍,大大增強增強使用效果。(陳傳武 李陽)


      轉自:中化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