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石化化工行業上半年整體經濟效益不樂觀,多數上市企業出現盈利下滑。三季度以來,隨著經濟恢復向好總體回升的態勢更趨明顯,石化化工上市公司盈利情況也有所回升。現特推出《石化化工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分析》系列報道,探析三季度石化化工分行業上市公司盈利情況,并對未來進行展望,以供讀者參考。
2023年,全球經濟市場疲軟,通脹水平仍處高位,金融脆弱性加劇等多重風險因素交織影響下,氟化工行業進入負反饋階段,企業盈利水平大幅下滑。根據《中國氟硅行業運行簡報》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國26家氟化工上市公司三季度經營業績有所回暖,雖然同比下降,但環比出現增長。
第三季度業績出現回暖
根據《中國氟硅行業運行簡報》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26家氟化工上市公司總的營業收入為1575.98億元,同比減少14.48%;總的凈利潤為105.41億,同比下降59.79%。然而在第三季度,中國26家氟化工上市公司總的營業收入為581.46億元,環比增加16.28%,同比減少10.78%;總的凈利潤為30.78億元,環比增加11.20%,同比降低61.09%。
通過數據可以發現,受世界經濟減速下行影響疊加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氟化工產品價格下行,公司業績普遍承壓,但第三季度氟化工上市公司業績出現環比回升。企業對于后市整體表現依舊持樂觀態度,經濟動能不斷聚集增強。
業內人士認為,2021年化工行業進入高速擴張周期,新材料、新能源及大宗商品產業投資熱潮來臨。經過企業不斷建設,2023年行業投資產能開始釋放,整體表現為市場競爭同質化激烈、行業開工率不足、市場價格接連回落。今年氟化工原材料持續上漲,而產品價格無法得到傳導,導致全國氟化工企業大范圍虧損。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螢石粉產量約480萬噸,年度均價為3185元(噸價,下同),同比上漲12.4%。無機氟化物受原料螢石價格上漲,疊加國內需求疲軟、海外出口不暢、產能釋放集中等多重影響,直接表現為行業效益下滑,普遍出現虧損。
與此同時,今年含氟聚合物四大主要品種的市場價格呈現單邊回落狀態。氟碳化學品于2020~2022年3年配額考核期競爭激烈,行業虧損普遍,以R32為例單噸虧損水平最高值8000元。
業內人士認為,第四季度進入配額真空期,市場不再以搶奪配額為主,企業以自身產業鏈衡量生產開工率,行業虧損情況才緩慢開始改善。行業洗牌格局將進一步重塑,規模化、資源化、產業鏈一體化企業生存能力將提升。
新能源領域產能井噴
隨著技術進步和需求的增長,氟產品的應用領域開始從傳統行業向電子、能源、環保、生物醫藥等新領域滲透。
數據表明,發達國家含氟精細化學品在氟化工中的產值比例高達45%;我國含氟精細化學品的產值占比為27%,被認為有廣闊前景。該領域同樣沒能逃過擴產“魔咒”,以六氟磷酸鋰為例,2023年市場均價13.4萬元,較2022年同比下滑62%。產能方面,從2022年至今,產能增速達64%,實際有效開工率降至55%左右。而其他含氟特氣、含氟中間體、含氟農藥等含氟精細化學品同樣受需求及供給雙重影響,市場進入下行周期。
多氟多在接受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六氟磷酸鋰是公司的主要產品之一,其價格的下跌將導致公司的營收和利潤下滑,但六氟磷酸鋰產能還在繼續釋放。11月3日,永太科技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9900噸/年的固態六氟磷酸鋰已投入試生產。天際股份正在擴建六氟磷酸鋰產能3萬噸/年項目,分兩期建設,預計2024年的3月份可以試生產,二期規劃到2025年建設完成。
ACMI氟材料研究所分析師劉欣說,對于未來氟化工行業發展趨勢,市場依舊處于結構性演變階段,產業格局競爭依舊激烈,如何提升創新力、實現專精特新發展成為企業發展突破口。
配額方案有望打破僵局
根據《2024年度氫氟碳化物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2030年削減基線水平的97.5%,2040年全部淘汰氫氟碳化物(HFCs)。
日前,巨化股份公開表示,采取配額生產后,企業生產量不能超過按國家配額分配方案所獲得的生產配額,有利于化解目前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并優化供需格局、競爭格局。同時,巨化股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根據國家HFCs配額分配方案,預計公司可獲得的HFCs配額總量將處于國內龍頭地位。
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2024年度氫氟碳化物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明確了2024年國內HFCs生產、進口、內用生產配額總量和企業配額分配方案等內容。隨著氟化工廠家提交配額審核最后期限的過去,制冷劑R143a及R507等產品的市場價格已開始“搶跑”。
業內人士提醒,目前氟化工產業還存在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環保壓力較大等問題,導致行業發展受限。隨著應對氣候變化和環保監管法規的更新,我國氟化工將面臨進一步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新要求。(羅阿華)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