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合成纖維(合纖)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學纖維的統稱,產品種類繁多,其中以滌綸、腈綸和錦綸為主;合纖原料(合原)為生產合成纖維所用原料,包括聚酯鏈產品(MEG、PTA)及丙烯腈(AN)、己內酰胺(CPL)等。
2023年全球合纖合原產能及消費延續增長趨勢,但增速明顯放緩。產業規模基數不斷增大,行業正在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從規模速度型逐漸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2024年,全球合纖將以3%左右的速度增長,穩定拉動合原需求。但是下游需求疲軟,或將導致整個行業的毛利水平持續下降,迫使老、破、舊產能加速淘汰,從而形成低產能、低庫存、低毛利水平的供需平衡狀態。
回顧2023:需求不旺,合纖合原產業承壓前行
2023年,雖需求反彈不及預期,但受中國龍頭聚酯企業擴能拉動,全球合纖產能達11939萬噸/年,比上年增長5.9%,我國合纖產能7310萬噸/年,比上年增長7.3%,產能增速較上年明顯提升。2023年全球主要合原產能18742萬噸/年,比上年增長8.5%,我國合原產能11707萬噸/年,比上年增長11%。2023年我國新增合纖合原產能均占全球新增產能九成以上,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我國合纖行業進入發展相對平緩的成熟階段。我國將持續保持產業鏈優勢,全球化纖產業供需格局也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處于動態平衡,但高端化、智能化、低碳綠色化轉型仍將是產業發展必由之路。
發展方式轉向可循環和可持續
低碳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趨勢,工藝技術創新、數字賦能等不斷進步,各國合纖產業分工明確,在供應鏈、碳中和等方面開展合作,由于供應鏈結構復雜性及相互關聯性,國際合作至關重要。可持續發展是歐盟的首要任務。歐洲纖維行業一直在通過創新、轉型和改革來積極應對。循環經濟將會導致生活方式轉變并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日本紡織業為實現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在全球紡織供應鏈內積極采取行動,建立可追溯系統,分享信息并就可持續發展問題采取聯合行動、協調各種政策法規及制定相關國際標準。泰國化纖工業在高端汽車、航空航天、健康衛生、安全紡織品和體育用品等高性能材料應用領域進步顯著。
高性能纖維國產化加速
高性能纖維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且與軍工國防等機密領域聯系密切,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嚴格的技術保密與封鎖。此前大絲束碳纖維生產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德國、日本的幾家大公司手中。隨著上海石化建成國內首套萬噸級大絲束碳纖維國產線,國產大絲束有望逐步迎來大規模應用。上海石化碳纖維產業基地共達到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大絲束碳纖維產能。近年我國碳纖維需求量一直維持穩步上升趨勢,應用領域廣泛,受益于下游風電葉片、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等市場的發展,碳纖維需求快速增長。目前我國碳纖維行業正處于爆發增長期,未來市場需求增速預計保持在17%左右,隨著諸多資本的進入及技術不斷得到突破,其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拓展。
紡織服裝內銷回暖向好
2023年我國合原消費有所恢復。合纖總消費5783萬噸,比上年增長4.3%,拉動合原表觀需求比上年增長14.8%,至8993萬噸;增長動能來自下游滌綸長絲、短纖及瓶片出口韌性、消費分層催化新生需求,以及疫情改善預期下終端織造訂單回暖等方面。
紡織工業面臨“雙重擠壓”
受外需低迷影響,2023年以來紡織行業生產形勢略有波動,但降幅逐漸收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紡織業、化纖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6.4%和84.3%,均高于同期全國工業產能利用水平,其中化纖業產能利用率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2023年,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比上年減少1.2%,降幅較2022年收窄0.7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工業增加值降幅收窄至-0.6%,較2022年提高2.1個百分點;化纖業工業增加值增速于一季度由負轉正后持續加快,全年增長9.6%,較上年提高8.5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紡織工業發展正面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雙重擠壓”。發達國家在科技研發和品牌渠道方面優勢明顯,在高端裝備、高性能纖維、智能紡織品服裝等領域的制造能力持續增強;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區域性貿易協定的實施將降低有關國家貿易成本,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紡織業呈明顯上升趨勢。東南亞、南亞各國基建日臻完善,促進紡織供應鏈投產地走向多元化,不僅打開產能空間上限,釋放區域生產力潛能,而且有助于分散供應鏈過于集中的風險。目前正從“來料加工”向“東南亞制造”發展進階,上半程轉移為低廉要素成本驅動的簡單規模復制,下半程轉移為資本、技術驅動的高質量補鏈升級。
出口壓力與韌性并存
受海外需求收縮、貿易環境風險高位等因素影響,我國紡織行業出口壓力明顯加大。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936.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1%。其中紡織品累計出口額134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3%;服裝出口額1591.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8%。四大類商品中,紗線和面料出口額分別下降8.6%和8.5%;家用紡織品和針梭織服裝出口額分別下降0.4%和7.9%。受歐美需求下降的傳導影響,我國對東南亞、南亞等市場出口動能減弱。
從主要區域市場來看,2023年,我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口紡織服裝1591.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1%,低于我國整體出口降幅,“一帶一路”市場占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比重提升至54.2%。中亞、中東、東南亞、非洲成為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2023年,我國對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新加坡、伊拉克、肯尼亞、阿爾及利亞、坦桑尼亞等國家出口保持增長,其中對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等國出口增幅超過50%。
內需市場企穩回升
終端市場紡織行業內銷市場活力持續顯現,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2.9%,增速較2022年大幅回升19.4個百分點,整體零售規模超過疫情前水平。中秋、國慶、春節假日期間,紡織品服裝消費需求得到了較好釋放。穿類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0.8%,增速較2022年同期增長7.3個百分點。但從網上零售額累計增長來看,2023年8月以來,穿類、用類商品零售額增速放緩,吃類商品零售額增速提升。
2023年,國內纖維行業總體開工負荷基本維持在高位。以直紡滌綸長絲為例,二季度平均負荷約84%、三季度平均負荷約90%;10月進入傳統旺季,下游需求尚可,平均負荷在90%。
合原供應過剩格局激化
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減弱,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美聯儲控通脹決心和加息次數超年初預期,國際油價呈現震蕩下行走勢,合原產品均價持續下降。因供應過剩加劇,丙烯腈價格下降18%、乙二醇下降12%、CPL下降12%,下降幅度較大;PX(對二甲苯)下降1%、PTA下降5%、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減少5%,下降幅度較小。
由于原料價格相對堅挺,2023年AN、PTA價差毛利普遍弱于上年;聚酯價差較上年提高,PX毛利增長明顯。
展望2024:供大于求,行業毛利水平持續下降
2019~2024年我國高速增長的化工產業帶來了不少產品的自給自足甚至產能過剩。其間,全球及國內合原產業產能增長非常明顯,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矛盾。2024年,全球供應增速將明顯放緩,海外基本無新投裝置,預計國內的新增產能落地也有限。但是下游需求疲軟,使得下游產品的價格無法支撐原料價格的上漲,導致整個行業的毛利水平持續下降,或將迫使老、破、舊產能加速淘汰,從而形成低產能、低庫存、低毛利水平的供需平衡狀態。
精對苯二甲酸龍頭企業持續擴能
經過短短20年的發展,我國已然成為全球PTA(精對苯二甲酸)第一生產國和消費國。截至2023年末,國內PTA在產產能約7797萬噸/年,比上年增長11%。我國PTA裝置目前的投放特點:一是生產企業相對集中;二是裝置規模不斷擴大;三是產能地域集中度較高。
2023年前后,國內PTA仍有不少產能計劃投產,規劃產能約在2000萬噸/年。隨著產能的不斷增加,我國PTA趨于供應過剩局面。在此情況下,我國PTA進口量大幅減少,出口量顯著提升。2019年即出現PTA凈出口的格局,2023年我國PTA年出口量351萬噸,比上年增長3.2%。2024年,國外新增PTA裝置投產較少,內外盤套利明顯,國內供應商積極出口,將導致PTA出口量或延續高位,預計全年出口量在400萬噸左右,但印度BIS認證到期,PTA出口或有陰影。
乙二醇主要路線虧損加重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EG(乙二醇)生產國和消費國,EG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50%。在市場需求驅動下,我國EG產能不斷增加,截至2023年,國內產能約2905萬噸/年,較2022年增加460萬噸/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隨著生產技術不斷創新升級,EG產量也持續增長,由2018年的715萬噸增至2023年的1650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18%。
在國內產量維持高位的情況下,EG進口份額持續受到擠壓,EG進口依存度自2015年的65%降為2023年的30%左右,2024年將進一步降于20%附近。
2023年國內EG市場仍處于供大于求局面,行業價格大幅下滑,企業利潤虧損嚴重。由于煤制路線相較油制路線的成本更高,自2021年10月起,煤制路線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目前,煤制EG利潤虧損幅度在1450元/噸、油制乙二醇虧損幅度在1000元/噸附近。
在環保及利潤雙重壓力下,國內煤制EG開工負荷較低,多處于40%~60%區間。2024年,隨著國內經濟恢復向好趨勢明顯,下游消費逐步回溫,預計EG行業開工負荷率逐步提升,但整體開工負荷仍然偏低。
丙烯腈供需錯配虧損持續
截至2023年底,國內AN(丙烯腈)產能共計436.7萬噸/年,預計2024年國內產能將達476.7萬噸/年。2023年AN產能依舊過剩,盡管下游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有產能釋放,但整體供需依舊錯配,供應飽和給企業帶來極大壓力。今年下半年英力士苯領60萬噸/年ABS新產能在我國投產,一定程度上或緩解供應過剩壓力,但難以改變基本面疲弱態勢。
在國內供應不斷增長下,增加出口成為必由之路。2023年我國依然是AN凈出口國,出口量為21萬噸,保持高位。2023年我國AN表觀消費量298萬噸,比上年增長12.6%。我國AN消費結構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ABS、腈綸及丙烯酰胺三大領域。
2023年終端需求表現不佳,AN產業鏈多數產品利潤萎縮,其中AN虧損程度最高,故年內工廠降負減產操作明顯增多,行業平均開工率僅為70%,創近年來新低。
2022年國內碳纖維產量4.5萬噸,全球第一,達產率達到60.8%;已跨越了低開工階段,正趨近國際水平;正常開工的企業,達產率通常在65%以上,部分已達90%以上。預計2024年我國碳纖維產量將達到9萬噸,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下游聚丙烯腈基碳纖維需求良好,是平衡AN市場供需的重要亮點。
預計2024年國內AN產量將達350萬噸,比2023年增長21%。下游僅ABS樹脂有100余萬噸/年新建計劃,需求增加有限,供需矛盾加劇。2024年國內AN表觀消費量330萬噸,比2023年增長14%。
己內酰胺擴能節奏相對放緩
我國CPL(己內酰胺)產能占全球比重不斷增加,至2023年達到65%。
2023年國內CPL產能668萬噸/年,比上年增長12.6%,產量增長6.8%。2023年CPL進口量繼續減少,出口量增幅較大。2023年我國CPL表觀消費量480萬噸,比上年增長6.8%。
預計2024年國內CPL產能將達698萬噸/年,比2023年增長4.5%。行業60%以上企業配套下游生產,一體化發展愈加成熟,產量預計515萬噸,比2023年增長4%。
隨著錦綸在功能性服飾、戶外用品等民用領域逐漸替代滌綸產品,錦綸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未來發展有較大空間,拉動原料CPL消費增長。
2024年PA6(聚酰胺6)產能新增計劃明顯多于原料CPL,這將使得PA6對CPL的議價能力減弱,且PA6利潤面呈現承壓加重趨勢,價值鏈存在流向原料端或下游錦綸的風險。預計2024年CPL消費量512萬噸,比2023年增長3%。
戶外運動促使防曬服熱賣
健康意識的增強、旅游和戶外活動的增加、美容意識的興起及時尚元素的融入,推動我國防曬服市場增長,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459億元增至2022年的67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8%。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42億元,并呈現穩定增長趨勢。2023年至2028年,市場規模將以9%的年復合增長率增加,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1036億元。
直播短視頻等新模式帶動零售
直播帶貨和短視頻營銷是電商領域兩大新趨勢,結合了實時互動性和短時快速傳播的特點,引爆了銷量,在我國取得了巨大成功。
網絡直播帶貨的熱潮,讓服裝產品向個性化及定制化轉變,本質上加快了服裝制造業的數字化變革。服裝品牌前赴后繼涌向直播間,凸顯品牌加速數字化,以更好地觸達消費者的內心。
數字化激發行業創新活力
數字虛擬人的出現給紡織行業帶來了更多創新方向。數字虛擬人可以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將纖維、面料及服裝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示給消費者,使其更好地了解產品的質地、柔軟度、透氣性等,以選擇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
《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方案(2022—2025年)》的出臺為紡織行業更好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科技、時尚、綠色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紡織行業完善產業生態,將數字化打造成行業協調發展、協同創新的新支點,不斷拓寬應用場景,將數字化打造成撬動國內大市場、暢通雙循環的新支點。數字技術應用的全場景化、專業化開辟了新的細分賽道。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