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市場擴圍, 化工石化行業準備好了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3-26





      繼今年1月22日CCER市場正式重啟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有了新動向。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日前透露,爭取盡快實現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首次擴圍。據了解,我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八大重點行業,這些行業占據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左右。那么,對于即將到來的首次擴圍,石化化工行業開展了哪些工作?


      積極參與擴圍研究


      自2021年7月上線交易正式啟動以來,全國碳市場已運行兩年半時間。當前,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每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石化化工行業的很多自備電廠也納入其中。來自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年度成交量2.12億噸,年度成交額144.44億元,日均成交量87.58萬噸。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約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人民幣。


      參與碳市場建設相關工作的專家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生態環境部去年啟動了碳市場擴圍的相關研究工作,我們積極參與和配合,充分研究了重點產品配額分配、排放量核算的可行性方案,分別分析了歷史排放(強度)法和基準線法的優缺點及適用性。此外,與第三方核查機構、重點企業共同就石化化工企業納入配額履約范圍的核算邊界、活動水平及關鍵參數的獲取、排放量核算方法、核查機構工作的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了多次深入交流和研討。石化化工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只是時間問題,具體什么時候納入還要看政府主管部門的工作部署。”


      部分企業具備一定經驗


      事實上,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石化化工企業積極推動節能減排和綠色轉型,其中主要的大型企業也早已著手準備納入全國碳市場前期相關工作,且具備一定的經驗。


      目前,石化化工行業的許多自備電廠納入了全國碳市場范圍。此外,在碳交易試點市場方面,石化化工行業也一直是參與的主力軍之一。以廣東省碳交易試點為例,廣州石化、茂名石化、中海惠州煉化、建滔石化、湛江東興石化、珠海寶塔石化等廣東骨干煉化、化工企業已經幾乎全部參與試點,積累了一定的碳交易經驗。很多大型企業還成立了碳資產管理機構或部門,在碳交易、碳資產管理、碳減排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在碳減排相關部署上,不少石化化工企業均在積極行動,政府主管部門也出臺了很多政策引導行業企業低碳轉型。


      “目前企業對碳減排相關技術的應用都很重視,都在積極部署。碳價將發揮市場導向作用,促進低碳技術創新,有助于石化化工企業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動力,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碳減排方面做得好的企業可以通過碳市場出售碳排放配額獲得更多利益。當然,碳排放量超出配額的企業需要購買碳排放配額用于履約,會給單位產品能耗高、排放高的企業帶來重大考驗。”上述專家表示,由于石化化工行業企業眾多,不同企業對碳市場的準備工作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企業可能因配額不足導致成本壓力進一步增加,但大部分企業還是很期待能納入全國碳市場的。”


      需為全國碳市場做好充足準備


      “碳排放控制和管理,對于政府部門、行業乃至重點排放單位,都是新生事物。生態環境部將堅持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原則,充分借鑒運用好已有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經驗,加強擬納入行業的碳排放管理的制度建設、數據管理,使這些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在納入碳市場后,能夠滿足碳市場的管理要求。”趙英民指出。


      無論首次擴圍是否會覆蓋石化化工行業,可以肯定的是,作為碳排放大戶,石化化工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只是時間問題。當前,相關行業企業需要積極應對,為全國碳市場做好充足準備。


      “首先,廣大的石化化工企業需要跟進碳市場相關政策趨勢;其次,要加強碳排放數據的管理,企業應完善碳排放數據統計體系,提升數據質量,加強企業專職碳核算、碳交易隊伍建設,為全面參與全國碳市場積累人才。通過跟蹤、積累、分析碳排放數據,識別出碳排放重點環節及減碳潛力,并采取相關措施減少碳排放。”上述專家認為,“另外,還要做好碳資產管理。比如在現有的碳市場機制下,碳價對企業的成本、利潤的影響有哪些;配額是多了還是少了,如果少了的話,企業大概需要支付多少的碳排放成本。另外,在重大項目的投資決策、并購收購等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碳成本因素,以降低經營風險。”(記者 李玲)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