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第三屆COC/COP技術與市場論壇在江蘇江陰召開。與會專家表示,我國發展環烯烴聚合物(COC/COP)新材料具有雄厚產業基礎,原料產能全球最大、市場需求全球最大,而且潛在市場潛力大。這兩個全球最大,從原料和消費上支撐COC/COP國產化、規模化。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新材料發展,培育新興產業。《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勇強調:“COC/COP作為一種‘卡脖子’的新材料,多年被國外壟斷,目前COC/COP國產化步伐加快,已經有多套中試裝置投產。未來,COC/COP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構建以龍頭企業、頭部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用高效協同,上下游緊密合作的產業集群。”
江蘇華蘭藥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華國平指出,現在國內的藥物內包材,不僅要安全有效,更要方便精準,尤其是細胞藥物、基因類治療、生物合成等系列的產品包裝。COC/COP新材料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影響著企業和整個藥包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他還介紹了華蘭的兩條新生產線——智能精品生產線、啟航生產線。
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中心的相關登記情況,2022年起COC/COP相關材料申請登記品種顯著增加,且應用領域和種類明顯拓展,行業發展正在加速。“雖然COC/COP在醫療和包裝領域增長迅速,但目前需求最高的是光學領域。”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副院長靳海波表示,“2023年COC/COP消費量約2.1萬噸,其中光學領域消費量就達到1.1萬噸,約占總消費量的53.2%;今后兩年中國COC/COP消費量將提高,其中光學領域消費量進一步增至55.4%。”
靳海波指出,COC/COP產業鏈價值主要集中于中下游,雙環戊二烯單噸價格僅為數千元,而降冰片烯單噸價格就可以達到20多萬元。因此,打通雙環戊二烯、降冰片烯、COC/COP產業鏈對提高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
站在資本市場角度,華安證券化工首席分析師王強峰表示,COC/COP產業化正在提速,2024年僅COC產品中國市場空間就有望達到4.2萬噸,國產替代空間廣闊。“近年來,COC/COP國產化進程加速,光學領域中消費電子、新能源車等下游產業鏈明顯轉移至國內,上下游產業化開發進程加快。目前國內已有幾家公司積極探路國產化,完成中試。”他表示,受成本因素影響,當前COC/COP的應用場景大多對準高端市場、定價較高,市場的主要發展瓶頸仍在供給側。
材料發展是一個不斷應用升級的過程。與會專家指出,當COC/COP國產化、規模化后,成本降到可以與其他性能接近或相似材料進行性價比平衡時,就會替代部分傳統材料的現有市場,并誕生新的應用場景,實現消費體驗升級,需求將成倍增長。因此,不能用現有的產能看中國的消費需求,不能用今天的銷量衡量明天的產能。
來自天津大學、遼寧魯華鴻錦、揚子石化等學界、業界專家出席論壇,并圍繞COC/COP的產品合成與性能提升作報告分享。
高層訪談環節,來自深圳信維通信等新材料等行業的專家齊聚一堂,共話COC/COP產品的國內終端應用場景的多種可能。(趙欣婕)
轉自:中化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