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氟化工:以過硬產品性能制勝高端市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4-16





      4月12日,2024年氟化工新材料協同發展論壇次日議程繼續進行。多位與會專家表示,當前我國氟材料產業發展正處于特殊時期,安全環保的長期要求和自今年起的基加利修正案履約都為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因此,氟化工行業需要加強學界、業界協同創新,讓更綠色、更安全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進生產線。


      在此背景下,霍尼韋爾(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鄒冠星表示,該公司開發出低GWP制冷劑的3條子賽道:高溫熱泵、汽車空調、電子冷卻。鄒冠星指出,除了傳統的制冷行業之外,相當多的傳統行業轉型和新型行業迫切需要新制冷劑技術方案來解決日益嚴苛的熱交換問題。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空調的以舊換新增加了制冷劑的需求市場。”西安氟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龔思敏指出,縱觀2010-2023年我國制冷劑市場價格走勢,整體呈現“波峰波谷趨勢明顯,供需互振峰值趨弱”的特征。她表示,自2023年10月以來,國內制冷劑受配額政策實施的影響,價格處于單邊上漲階段,2024年預計國內制冷劑市場將延續復蘇趨勢。


      在清洗劑這一領域,據浙江師范大學教授馬睿介紹,目前我國有大約5000噸/年的清洗劑面臨著產品升級的需求,初代清洗劑產品氟氯烴產品已經全部淘汰,過渡期產品氟氯氫烴也將在削減中逐漸淘汰,研究替代產品時不我待。他與團隊通過與全氟烴類物質復配,得到了無閃點、具有類共沸的反式1,2-二氯乙烯產品,綜合性能指標優異,可作為環保型清洗劑使用。


      “半導體行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材料行業的繁榮。”泉州宇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曉卿表示,含氟電子特氣在芯片制造中可應用于清潔、刻蝕、成膜、摻雜等環節,目前不飽和含氟化合物、雜原子化合物、氫氟醚/醇類、全氟氧雜環庚烷等新型含氟特氣已有企業投放市場。她表示,未來中國急需新型含氟特氣的開發與應用研究,以適應高度集成、超低芯片制程等制造要求。


      “含氟聚合物材料可以提升聚合物電解質耐高壓的能力,匹配高電壓正極材料,改善循環穩定性。”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沙一凡表示,當前動力電池行業發展迅速,各國都高度重視相關技術的研發布局和產業布局,含氟復合電解質、含氟復合膜在鋰電池這一下游應用中均具有一定優勢。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氟聚合物事業部總工程師孟慶文表示,含氟單體的技術水平是決定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單體的純度又影響著聚合物的品質。會上,他列舉了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等多個單體的多種生產技術、新老工藝對比,以及懸浮聚合、乳液聚合、溶液聚合的聚合方法比較。“不同的工藝對成品質量影響很大,比如乳液法生產聚偏氟乙烯難免引入多種雜質,產品純凈度就不如使用懸浮聚合法的。”他表示,“這些差距在鋰電池制造等應用端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綠色生產方面,針對PFAS相關法規可能對氟化工行業產生的影響,通標標準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技術經理楊燁提出:“全球PFAS管控進程將帶來氟化工產業轉型浪潮,高精尖的下游需求和國產化趨勢將倒逼上游材料的國產化。含氟材料高端化轉型是未來發展的主旋律。”同樣聚焦PFAS物質,四川輕化工大學應用化學副教授鄒偉認為,現階段在高性能氟聚合物生產中PFAS的使用尚不可避免。為脫除氟聚合物生水中的PFAS,他和團隊創新開發吸附纖維脫除PFAS技術,吸附效率超過90%,材料的可循環性良好。目前這項技術仍在進一步的實驗與改進中。


      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趙傳峰則介紹了氟化工行業可能涉及的廢水和廢氣污染處理技術。對于廢氣,他表示應根據處理量的120%設計系統能力,采用硬聚氯乙烯管或PP管作管網替代含硅材料;對于廢水,他表示應根據屬性分類收集、分別處理,保障防腐防滲,并在此基礎上使用“一級+二級/一級+二級+深度”處理工藝。


      在本質安全方面,廈門標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于慶杰指出,目前氟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還存在自動化控制程度低,對無水氟化氫的危險性重視不足、尾氣吸收系統不完善、氟化氫換熱設備防腐蝕管理存在缺陷、設計變更管理流于形式、缺少儀表自動化專業技術人員、反映風險評估報告建議未落實等共性問題。


      “很多企業在建設之初,沒有按照重點監管危險化學工藝的要求去設計,為后來的安全生產埋下隱患。”于慶杰建議,企業應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公布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目錄的通知》中對氟化工藝的工藝控制要求,根據HAZOP分析、反應安全風險評估、SIL定級等完善控制措施,同時加快對專業人員的引進和培養,提高自動化控制的開發、維護能力。


      此外,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研究員郭碩、浙江力久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姚笛、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鄧博文、浙江大學教授包永忠、廈門大學教授廖賽虎分別報告了精準脫鹵策略實現含氟有機功能分子的可控性合成、PTFE膜材料研究進展及應用、精餾技術在氟化工及含氟精細化學品中的應用、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結構和性能調控、氟磺酰基自由基試劑的開發及應用。(趙欣婕)


      轉自:中化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