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磷化工板塊上市公司陸續公布2023年業績報告。總體來看,下游產品市場呈供過于求狀態,導致傳統磷肥市場價格低迷,新興磷酸鐵鋰市場也大幅受挫,大部分磷化工上市公司業績相比上年均下行。
上市公司業績普降
經筆者梳理,磷化工板塊17家主要上市公司2023年業績不盡如人意。除了芭田股份、史丹利2家公司外,其他15家公司凈利潤較上年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其中,川發龍蟒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77.08億元,比上年下降23.1%;歸母凈利潤4.14億元,比上年下降61.1%。至此,川發龍蟒揮別4年業績連增之旅。
2023年,興發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81.05億元,比上年下降7.28%;歸母凈利潤13.79億元,比上年下降76.44%。同期,云天化實現營業收入690.6億元,比上年下降8.3%;實現凈利潤45.22億元,比上年下降24.9%。
磷化工行業低迷也直觀反映在二級市場。據同花順行情中心統計數據,2023年,磷化工板塊于1998.23點位開市,年終收于1793.03,全年跌幅達到10.26%。
下游需求萎靡不振
中研普華研究員李芬珍子認為,市場低迷和主流產品價格下跌是多家磷化工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卓創資訊分析師肖莉分析說,磷肥企業雖然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但整體產能仍過剩,2023年磷肥市場高開低走。其中,磷酸一銨市場均價為3047元(噸價,下同),較上年下跌12.34%;磷酸二銨市場均價為3895元,較上年下跌3.54%。
川發龍蟒在年報中表示:“盡管2023年國內肥料級磷酸一銨產量有所下降,但市場總體仍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加之上游原料高位導致生產成本高企,行業整體景氣度較低。公司肥料一銨受市場供需格局變化,產品盈利能力下滑。”
新洋豐也在年報中稱:“2023年公司經營業績下滑,主要是受復合肥、磷酸一銨等產品價格下跌影響。”
興發集團亦在年報中提及:“報告期內受宏觀經濟及市場供需變化影響,公司農化板塊市場景氣度明顯下行,草甘膦原藥等產品銷售價格、產銷量比上年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導致板塊盈利水平明顯下降。”
傳統需求萎靡不振,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領域磷酸鐵鋰市場也難言樂觀。2023年,在下游需求降速、產能過剩的陰影籠罩下,磷酸鐵鋰價格從年初16.6萬元的最高點俯沖至年底4.6萬元的最低點,全年跌幅達72.29%。
據了解,近兩年,各路資本蜂擁而至,磷酸鐵鋰已成為鋰電材料賽道的“內卷之王”,規劃產能規模最為龐大。截至2023年底,我國磷酸鐵鋰產能達427萬噸/年,而尚未投產以及在建產能合計超過1000萬噸/年。因此,各地磷酸鐵鋰產能過剩態勢盡顯,行業開工率不高。
為此,2024年1月17日,川發龍蟒在公告中表示,審慎推進旗下新能源材料項目落地;云天化于2023年12月宣布終止一項磷酸鐵鋰定增項目。可以預見,投建磷酸鐵鋰“一路狂奔”的現象或將告一段落。
中長期走勢樂觀
雖然目前行業景氣度不佳,但業內對于磷化工板塊中長期走勢仍普遍持樂觀態度。
肖莉認為,從中長期來看,磷肥上游資源支撐較強,供給端去產能化,而需求端則關系到糧食安全問題,下游剛需仍存。特別是磷礦石作為資源性產品,高品位礦石供應量逐年減少,因此擁有礦石資源的企業利潤優勢將愈加明顯。
磷礦石是一種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已被我國列為戰略性礦產資源。2024年1月3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發布《推進磷資源高效高值利用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磷礦資源市場配置和礦業權出讓制度,嚴格有序投放磷礦礦業權。從新增產能來看,國內磷礦石規劃新增產能較多,但項目落地確定性及實際投產進度仍有待觀察。現有產能整合出清,新增產能短期無法入市,海外新增產能供給有限,疊加國家收緊礦權投放,嚴控新增產能,預計磷礦石價格中樞有望繼續抬升。
從需求端來看,目前60%左右的磷礦石用于生產磷肥,因此磷化工的景氣核心在于磷肥。
招商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糧食安全重要性日益凸顯,有助于拉動化肥消費需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置于首位,預計未來糧食價格中樞將有所上移,會持續帶動肥料消費需求。據北美化肥生產商Mosaic預計,2024年磷肥需求量將持續恢復。
對于磷酸鐵鋰走勢,開源證券認為,當前行業產能利用率偏低且盈利承壓,預計新增產能投放將有所延緩或產能實際落地確定性降低。通過今明兩年的市場競爭淘汰,可能會有很多小產能退出,2024年磷酸鐵鋰供需格局有望迎來改善。
對于磷化工板塊而言,在磷肥需求穩定、磷酸鐵鋰供需格局改善的情況下,“采、選、加”一體化的大型磷化工企業將迎來景氣周期。(李冬鈴)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