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纖維:增收不增利 遠期潛力大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06





      經歷了前幾年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的大好行情后,2023年碳纖維行業開始進入調整期。一批新產能陸續釋放,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產品價格下行,尤其是大絲束碳纖維價格下跌明顯,使得2023年碳纖維上市公司業績普遍承壓。


      據統計,2023年,中復神鷹、吉林碳谷、光威復材、中簡科技、中航高科這5家碳纖維材料生產企業共實現主營收入121.65億元,比上年增長2.81%;歸母凈利潤27.42億元,比上年下降22.32%。多家研究機構認為,2023年碳纖維上市公司普遍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狀況,但從遠期市場看,國產碳纖維發展潛力仍可期。


      業績增收不增利


      從整體來看,2023年我國碳纖維市場整體供求關系已然明顯改變。


      《2023年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碳纖維運行產能為14.08萬噸,比上年增長25.7%,但需求量比上年的7.44萬噸下降了7.2%。


      碳纖維產能大幅增長,需求卻在下降,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庫存累積、產品價格下跌。來自百川盈孚的數據顯示,2023年6月,國內碳纖維庫存整體保持低位,但進入下半年庫存迅速上升,由6月的4000噸左右增至年末的1.2萬噸左右。產品累庫、銷售不暢,使得2023年碳纖維市場呈現單邊下跌走勢,價格由年初的約160元/千克跌至年末的100元/千克,產品毛利率大幅回落,導致企業業績承壓。


      財報顯示,2023年,中復神鷹實現營業收入22.59億元,比上年增長13.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18億元,比上年下降47.45%。同期,光威復材實現營業收入25.18億元,比上年增長0.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8.73億元,比上年下降6.54%。


      “2023年對于碳纖維行業來說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一年。受產能提升、需求不及預期等因素影響,碳纖維行業競爭加劇,公司主要產品銷售價格回落,凈利潤下降。”中復神鷹在年報中這樣分析。


      投資仍保持活躍


      今年一季度,國內碳纖維產能持續增長,市場開局不利。


      據百川盈孚統計,一季度,國內碳纖維新增產能6800噸/年,同比增長33.4%,環比增長5.66%。


      雖然不少碳纖維企業考慮到出貨壓力降低裝置負荷,但整體庫存仍處于高位。


      一邊是市場疲軟,另一邊則是投資活躍。碳纖維企業正著力強化布局,鞏固并提升核心競爭力。


      4月19日,中復神鷹3萬噸/年高性能碳纖維建設項目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將充分利用核能蒸汽、光伏發電,同時將首次采用國內先進的碳纖維產業化技術。中復神鷹表示,該項目將進一步提升公司高性能碳纖維產品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此外,光威復材包頭碳纖維項目建設已進入投產前的準備階段,預計今年上半年投產;中簡科技三期項目第三條碳纖維生產線正在建設中;吉林化纖集團正在推進1.5萬噸/年高性能碳纖維項目;上海石化6000噸/年碳纖維項目預計今年投產。


      “近期碳纖維行業在國產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在高性能碳纖維領域。隨著國內技術突破和產能擴張,國產碳纖維會逐漸替代進口產品,市場認可度也將進一步提升。”有分析人士表示。


      搶灘低空“藍海”


      自2023年末至今,低空經濟相關利好政策頻繁出臺。伴隨著利好政策落地,低空經濟在我國各地進入發展加速期。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隨后,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據有關機構預測,未來低空經濟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這對于碳纖維行業來說是個增量的市場領域。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低空經濟的產業鏈長、輻射范圍廣,上游主要為構建中游各類低空產品的原材料,包括金屬原材料、特種橡膠與高分子材料等。隨著碳纖維復合材料性能的不斷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預計未來碳纖維將在更多行業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輕量化和環保方面的需求將推動碳纖維應用進一步增長。


      民生證券研報稱,近期低空經濟政策利好頻發,碳纖維復合材料因質輕、高強等特點已成為無人機主力結構件材料。碳纖維作為復合材料,在輕量化、材料強度、模量等方面較傳統金屬合金及其他復合材料具備明顯優勢。前期市場相對受限主因碳纖維單價高,而隨著碳纖維成本的降低,其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拓寬。(羅阿華)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