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24日,2024聚氨酯前沿科技國際論壇在上海舉行,共同探討行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徑。與會專家表示,聚氨酯在實現低碳經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綠色環保方面肩負使命、面臨機遇,要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合作,推動行業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技術創新促綠色轉型
作為全球領軍化企,巴斯夫是聚氨酯可持續發展的風向標。聚氨酯中國銷售管理總監顧豐介紹說,通過優化生產流程、使用清潔能源、采用低碳原材料、推動聚氨酯回收、研發生物基產品等多元化策略,巴斯夫不僅提升了聚氨酯產品的環保性能,還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持續為實現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循環經濟背景下,聚氨酯產業面臨新機遇。IAL Consulting的聚氨酯項目經理Philipp Propst認為,無論是歐洲、美國還是亞洲,聚氨酯行業的循環經濟已經是大勢所趨。企業要積極調整戰略,探索實現循環經濟的多種途徑。適應挑戰、持續創新和跨領域合作將是推動聚氨酯產業向循環經濟轉型的關鍵。
國內聚氨酯企業也在低碳循環領域積極探索。長華化學與英國ECONIC公司已簽訂二氧化碳聚醚技術合作協議,正在推進產業化項目。長華化學技術專家Klaus-Dieter Schoen認為,二氧化碳聚醚產品將兼顧環保和經濟效益,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
合肥普力先進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楊金實表示,該公司開發的二氧化碳多元醇PCE產品在確保卓越性能的同時,可以實現顯著的碳中和效益。“PCE在耐熱、耐水、拉伸強度等方面均表現出色。這項自主研發的技術展現公司的創新能力,也為聚氨酯行業推進‘雙碳’提供了支持。”楊金實說。
在聚合物多元醇方面,上海華誼集團中央研究院宋芬表示,“雙碳”背景下,傳統石化聚氨酯面臨更大的挑戰,生物基POP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此外,低揮發分與阻燃功能性POP的工藝技術開發將是行業趨勢。
產業鏈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
“實現聚氨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局視角,注重整個供應鏈的合作。”King Global 泡沫供應鏈與運營副總裁Stefan Hermes在會上呼吁,聚氨酯上下游產業鏈通力合作,整合現有技術,推動聚氨酯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這得到了與會眾多聚氨酯助劑企業的響應。“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不僅需要異氰酸酯、聚醚等大宗原料供應商的支持,也需要聚氨酯助劑廠商的共同努力。”江蘇美思德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宇談道,美思德化學通過助劑研發與應用,顯著提升了聚氨酯材料的節能保溫性能,助力行業向環保、高效、高端方向轉型升級。該公司還通過技術創新,解決了生物基材料在聚氨酯應用中的關鍵問題,為聚氨酯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蘇州湘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認為,高尖端綠色擴鏈劑的創新探索,是推動聚氨酯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擴鏈劑的創新,可以使聚氨酯彈性體更好地替代金屬材料、應用于綠色建筑和新能源等領域,向高尖端領域發展。
“隨著行業發展和環保要求的提高,脫模劑作為聚氨酯關鍵助劑,正面臨從單一脫模功能向環保、低VOC排放轉型的挑戰。未來3至5年內,溶劑型脫模劑或將逐步被市場淘汰,環保型脫模劑將成為主流。” 廈門凱平化工總經理陳開平表示,脫模劑市場隨著汽車市場的增長而不斷擴大。如何進一步降低脫模劑的VOC及氣味,開發全水體系的脫模劑并運用到更多領域,將是脫模劑廠商未來的研發熱點。
建筑節能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嚴格執行建筑節能降碳強制性標準,研發推廣新型建材及先進技術;推進外窗(幕墻)、外墻(屋頂)保溫等更新升級,加快建筑節能改造。聚氨酯建筑保溫材料因其出色的節能降碳,在建筑節能領域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防火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季廣其表示,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我國建筑外墻保溫技術正朝高效保溫隔熱方向發展。薄抹灰外墻外保溫技術因其高效、環保、經濟且安全可控的特點,已成為國內外廣泛應用的成熟技術。
萬華化學市場部資深經理晉艷麗介紹說,萬華化學為建筑節能行業提供的綠色低碳建材系統解決方案,包括聚異氰脲酸酯(PIR)保溫產品、玻纖增強聚氨酯門窗幕墻型材、無醛人造板、水性涂料原材料等產品和解決方案體系,能提高建筑能效,助力實現建筑行業零碳目標。
山東宏鑫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公司總經理戚世軍介紹了公司建筑用聚氨酯金屬面絕熱夾芯板產品。與傳統建筑材料相比,該產品具有低導熱系數、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以及更輕便的重量和更簡便的安裝方式,能有效提高施工的效率,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
Interplast Company的總經理Miro Donabedian認為,與其他隔熱材料相比,聚氨酯噴涂是兼顧隔熱和防水功能的理想選擇,尤其適用于建筑圍護結構、房屋內墻和組合屋面系統。該公司開發出創新型噴涂泡沫系統,預計將迅速取代傳統的HCFC141b發泡劑聚氨酯噴涂泡沫系統。(徐巖)
轉自:中化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