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磷復肥行業在艱苦卓絕的探索下,實現了從蹣跚起步到疾行勁走。如今,我國磷復肥行業的產量、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形成了從科研、設計、設備制造、施工安裝,到生產、銷售、農化服務等完整的磷復肥工業體系,關鍵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行業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
新中國成立初期,受資源、技術和資金等條件制約,我國不具備大規模建設發展磷復肥的條件。為了滿足當時農業需求,我國開始大力推動磷礦粉肥的施用。盡管在“一五”期間,我國磷復肥產品結構仍以磷礦粉肥和進口過磷酸鈣為主,但探索之路卻一直在推進。1953年,在北京召開的磷肥工業座談會上將我國磷肥加工路線確定為酸法、熱法并舉,并將過磷酸鈣、鈣鎂磷肥作為發展重點開展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建設。自此,我國磷復肥工業的發展便轟轟烈烈地展開。
隨后幾年,我國在上海制酸廠建成了1萬噸/年過磷酸鈣中間實驗廠;并分別在江蘇南京、山西太原建成了20萬噸/年和40萬噸/年粒狀過磷酸鈣工業裝置,為我國早期的磷復肥工業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鈣鎂磷肥的第一套裝置也于1956年在四川樂山建成投產,隨后我國擁有了第一套高爐法鈣鎂磷肥裝置,此后全國各地的鈣鎂磷肥工廠開始建設。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我國磷復肥工業在生產技術和產品產量上都有了顯著提高。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過磷酸鈣、鈣鎂磷肥兩個重點產品的技術進步助推了行業迅猛發展,磷肥產量也從1960年的19.3萬噸增長到1978年的178萬噸。盡管如此,這個時期我國磷復肥工業的基礎依然薄弱,科研和發展資金投入不足,人力資源儲備也不充分。
改革開放以后,磷復肥行業乘著改革的春風發生了深刻變革。這時的磷復肥行業開始倡導大力發展高濃度磷復肥產品。自1980年開始,國家和地方先后投入500億元,大力發展高濃度磷復肥和配套建設磷、硫、鉀礦,且從國外引進技術和裝備建設了15家大中型高濃度磷復肥廠,使我國高濃度磷復肥工業產能、產量、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迅速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此后,我國磷復肥行業迎來了百花齊放的發展繁榮期,低濃度和高濃度磷肥都得到了較快發展。
邁進21世紀,我國磷復肥產量完成了從初具規模到世界第一的跨越;國產高濃度磷復肥全面占領國內市場,扭轉了我國磷復肥依賴進口的局面,我國也從磷復肥進口大國轉變為出口大國。數據顯示,我國在1980年的磷復肥產量僅230.8萬噸,而到2023年已達到1576.8萬噸。1978年前,我國磷肥出口量基本為零,而2023年出口量已達417萬噸。
如今,磷復肥行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機制模式創新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2023年,具有養分高效、功能性和專用型的新型肥料產能規模快速增長,新型肥料占比不斷增加,龍頭復合肥企業的新型肥料產品占比從2019年的34.5%增長至2023年的42.2%,增長了7.7個百分點。
在綠色發展方面,磷復肥行業磷石膏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磷石膏綜合利用途徑也更加多樣化。2023年,磷復肥行業磷石膏綜合利用率達到55.6%,比2022年提高了5.3個百分點。
當下,面對新形勢,磷復肥行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以農業需求為導向,通過優化與調整產能結構,在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結構優化以及減量增效方面進一步發力,不斷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繼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