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廢塑料化學循環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09





      我國廢塑料物理循環利用水平已處于世界前列,但化學循環產業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由于我國缺少更有效的政策推動和品牌方承諾,同時各項標準體系尚未建立,尚不能刺激品牌方市場對PCR等產品的需求。化學循環技術盡管有研發,但一般處于中試階段或示范階段。相關產業尚未起步,多方處于觀望狀態。


      政策推動


      截至目前,我國沒有推出強制性PCR含量的目標要求,僅有一些指導性文件出臺。我國出臺的一些主要指導性文件如下: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鼓勵開展廢塑料化學循環利用及推進低值廢塑料熱裂解技術推廣應用;2023年10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探索廢塑料等廢棄有機物與原油耦合加工,鼓勵重點開發廢塑料低能耗熱解與凈化預處理技術,開發低碳排放的廢塑料熱解油深加工成套技術,加快廢塑料化學循環工程試點示范。在技術標準方面,2022年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的《廢塑料污染控制技術規范(HJ 364—2022)》,對廢塑料再生明確提出污染防治要求。在財稅方面,廢塑料加工也有一定的優惠,如塑料化學再生產物的增值稅退稅比例為70%,廢舊農膜再生產品享受100%退稅。


      盡管國家層面鼓勵發展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但各項細節還需落實。如廢塑料化學循環項目的性質認定、審批及稅收優惠受益方等。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企業多處于觀望狀態。如增值稅退稅優惠一項,要求產品原料70%以上來自廢塑料才可享受,但對于廢塑料化學再生的產品是熱解油還是再生塑料,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且廢塑料熱解油最有可能采用摻煉模式進行加工,一般摻煉比例為5%~10%,其產品中的廢塑料來源難以達到70%的稅收優惠門檻。此外,低值廢塑料資源的穩定供應體系及基礎設施的建立,需要配套支持和補貼政策。具體來講,我國目前沒有針對低值廢塑料的回收體系,大量低值廢塑料,如生活垃圾中的低值廢塑料,主要用于焚燒發電,若將其用于化學循環,不僅涉及利益相關方的權益平衡,而且涉及價格體系制定、回收體系建設和分選建廠審批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出臺相關政策加以指引。


      品牌方目標承諾


      在產業鏈建設初期,品牌方對PCR的需求十分重要。我國目前對塑料制品中再生塑料的添加比例并沒有強制性要求,無法促進國內品牌商對PCR等產品的需求。據了解,截至2022年底,我國僅有兩家品牌方簽署承諾,2025年PCR含量目標分別為20%和5%。


      品牌方對PCR等產品含量目標的承諾,對刺激PCR等產品的市場需求、提振生產商投資信心十分重要。盡管國內目前缺少品牌方承諾,但已有國外品牌方關注我國的廢塑料化學回收。此外,歐盟推出的《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法規》規定,歐盟以外的第三國向歐盟出口的產品,包裝要滿足歐盟的PCR最低含量要求。由此判斷,我國即便沒有強制性PCR含量標準推動,相關企業也會在歐盟等政策標準的推動下使用一定量的PCR,對國內市場需求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具體發揮的作用受政策影響較大。


      技術支持和生產方


      我國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尚未在國內完成工業示范,導致難以配套建立相應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繼而影響相關項目的順利推進。霍尼韋爾等國際公司已積極在我國進行技術授權。


      認證體系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可用于廢塑料化學循環產品的可持續性認證體系,尚不能支撐廢塑料化學循環所生產PCR等的國內認證,只能申請國外認證。如申請ISCC PLUS(ISCC是國際可持續發展和碳認證體系,ISCC PLUS是ISCC認證體系中的一個自愿性第三方認證體系,驗證廢棄物源在質量平衡方面的可追溯性)認證等以質量平衡為基礎對廢塑料化學循環產品進行認證的體系,需要選擇經其認可的第三方認證公司。


      認證是廢塑料化學循環產品可以享受政策優惠、稅收和碳稅補貼等的前提條件,對促進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鏈的形成和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此外,不同的認證體系對廢塑料化學循環產品范圍的界定存在差別,如對所生產燃料和乙烯、芳烴等非燃料產品的認定是不同的。有的認證體系認為僅有非燃料可以被認定為化學循環的再生產品;有的認為燃料也具有可持續性。因此,鑒于我國適合化學循環的廢塑料體量和塑料治理的緊迫性,應盡快推動并積極參與制定符合國情的可持續性認證體系,以推動低值廢塑料盡快實現高值化利用。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