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煤炭資源優勢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3-08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內天然氣行業包括煤制天然氣行業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和不確定性增加,而國內天然氣年表觀消費量已突破4000億立方米。綜合來看,依托我國的煤炭資源優勢持續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近年來,一方面,國際政治局勢的持續緊張導致全球能源供需關系變數增加,尤其是2022年以來俄烏沖突爆發使得全球天然氣價格大漲,而我國的天然氣進口依存度長期高達40%左右,顯然國際能源市場的波動和不確定性必然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和天然氣單一的供應產生影響甚至構成潛在威脅;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燃氣市場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包括工業燃料用氣、城市燃氣、公服商業、液化天然氣(LNG)重卡、居民生活、采暖用氣等需求的穩定增加,天然氣的年表觀消費量已突破4000億立方米,而年產量僅為2464億立方米。其中,煤制天然氣的年產量約70億立方米,占比不足3%。因此,持續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自2013年首個煤制天然氣項目建成以來,目前國內已有多個煤制天然氣項目陸續投入運營,包括大唐克旗一二期、新疆慶華、浙能新天以及內蒙古匯能一二期項目等,總產能高達數十億立方米,雖尚未達到《煤炭工業“十四五”現代煤化工發展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到“十四五”末建成煤制天然氣產能150億立方米的目標,但目前多數已投產項目產能均滿負荷運轉,行業整體盈利狀況良好。這些項目的成功運營,不僅提升了我國天然氣的自主供應能力,還為煤制天然氣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然而,當前煤制天然氣項目的發展也面臨挑戰。首先,經濟性仍是“攔路虎”之一。由于煤制天然氣項目投資大、生產成本高,導致其與傳統天然氣生產方式相比競爭力較弱。其次,環保壓力也必須面對。雖然煤制天然氣是一種清潔能源,但在生產過程中仍會產生一定的污染物和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盡管煤制天然氣項目尚存在相關問題,但可以預見,“十五五”期間隨著全球能源市場的不斷變化和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煤制天然氣行業將面臨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為鼓勵煤制天然氣行業向更高效、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具體發展建議如下。


      一要堅持綠色發展,推動低碳轉型。


      加大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將CCUS作為煤制天然氣行業低碳發展的關鍵路徑,支持示范項目建設,推動技術商業化應用。要推廣先進節水技術,加強水資源循環利用,降低單位產品水耗,建設節水型煤制天然氣項目。還要發展可再生能源耦合制氫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與煤制天然氣結合,降低碳排放。


      二要完善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


      國內應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等因素,制定差異化的產業政策,引導行業合理布局。未來,煤制天然氣市場將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面,國內市場將繼續擴大,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和天然氣供應不足的地區,煤制天然氣將成為重要的能源補充;另一方面,國際市場也將成為我國煤制天然氣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通過參與全球能源布局和國際貿易,我國煤制天然氣企業可以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進一步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要深化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需的價格形成機制,保障煤制天然氣項目合理收益。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通過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綠色金融等方式,支持煤制天然氣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項目建設。


      三要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攻關大型煤氣化、高效甲烷化合成、催化劑等關鍵技術,提升裝備自主化水平,提高反應分離效率和產品質量,減少能耗和排放。


      推動智能化發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實時監測生產過程中的各項參數,并根據實時數據調整生產工藝,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動態調節和優化,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安全性以及產品質量。


      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


      四要拓展應用領域,拓展市場需求。


      要進一步延伸現代煤化工產業鏈,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提升項目總體經濟效益。要推動天然氣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加大發展LNG重卡、船舶等,擴大天然氣消費市場。同時探索氫能產業發展,利用煤制天然氣副產氫氣發展氫能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施福富)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