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支撐 底部形態初顯
編者按 2024年國內化工產品市場疲軟運行。跨入2025年,在政策拉動內需、供需格局出現新變化的多重影響下,今年主要化工產品市場走勢如何?今日起推出《2025年化工市場展望》,以期為讀者提供參考。
2024年,國內聚氯乙烯(PVC)市場在房地產需求疲軟和產量增長的雙重壓制下,價格跌至6年來的最低點。截至2024年年底,國內主流成交價格約為4900元(噸價,下同),全年跌幅超過14%,國內多數企業陷入虧損狀態。展望2025年,業界預計,在宏觀政策利好的推動下,需求將穩步增長,PVC市場有望逐步復蘇,2月市場相比1月已顯示出一定的穩定和恢復跡象。
政策利好提供支撐
據隆眾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國內PVC有效產能2754萬噸,年產量2344萬噸,同比增長2.7%,產能利用率約為78%。截至今年2月底,國內PVC企業庫存量53.56萬噸,環比增長86.17%;社會庫存量123.63萬噸,環比增長15.14%。由于2月正值春節假期,市場各環節暫停,需求暫時停滯,導致企業和社會庫存均有所增加。
業內人士預計,2025年宏觀利好政策效應將逐漸顯現。首先是房地產政策調整將帶來積極影響。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并計劃通過專項債券支持存量商品房和土地收儲,這將有助于緩解房地產庫存壓力,雖然短期內難以迅速轉化為PVC的實際需求增長,但考慮到PVC硬制品主要用于房地產前端,如建筑管道、型材等領域,這將對未來潛在需求的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其次是經濟政策和財政赤字的雙重作用。2025年赤字率擬定為4%,創歷史新高,比2024年提高1個百分點,新增赤字規模為5.66萬億元,同比增加1.6萬億元。這一調整表明政府通過擴大債務規模釋放出更強的經濟刺激信號,為穩定增長提供資金保障。基建投資的加速可能會帶動PVC在市政工程、管網建設等領域的市場需求。政策利好預期為PVC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支撐,有望助力市場穩定向好。
出口前景仍可期待
美國政府宣布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進一步加征10%的關稅,由于PVC原料對美國的出口量不到總出口量的1%,因此直接影響有限,但可能會影響國內PVC制品企業的出口,從而拖累PVC價格,短期內對PVC出口市場不利。
市場資深評論員邵會文指出,我國2024年PVC出口占國內總供應量的11.18%,主要流向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PVC出口累計達到261.70萬噸,同比增長15.14%。因此,美國加征關稅對中國的PVC直接出口影響不大,反而會促使國內PVC行業更加重視美國以外的市場,包括PVC產業鏈的系列產品。因此,長期來看,PVC出口市場仍然值得期待。
市場底部形態初顯
據一線人士反饋,2月PVC市場仍處于傳統淡季,且下游企業大多在2月中旬后才陸續恢復開工,導致2月下游整體開工率不高。例如,管材企業的平均開工率為25.24%;型材企業的開工率為20.09%;軟制品企業的開工率為41.94%。因此,原本已經較高的PVC社會庫存釋放緩慢,成為短期內抑制PVC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經歷了2024年市場的連續探底,國內大部分PVC企業已處于虧損狀態,部分企業開始限產保價。隨著春檢計劃實施,PVC價格存在反彈預期。從目前市場實際成交情況來看,市場低端詢盤和成交氣氛有所改善,部分區域放量接單,如華東地區電石法五型現匯庫提價格在4850~5000元不等,乙烯法成交價格在5100~5350元。這表明市場底部形態初顯,整理過后可能有修復機會。從技術層面看,PVC市場的技術整理可能即將到位。
業內人士分析,2025年PVC市場將承受高庫存和新產能投放的壓力。市場面臨三個挑戰:一是供需矛盾加深。隨著新增產能的集中釋放,終端需求傳導至PVC消費周期延長,基建領域的支撐有限。二是成本與價格持續弱勢。電石法成本因電石價格波動及燒堿盈利對沖而支撐力度受限。三是庫存與出口面臨挑戰。節后下游開工率不足,實際需求恢復緩慢。因此,PVC市場要想實現快速恢復的可能性不大,真正的趨勢反轉仍需供需關系發生實質性改善以及市場成交量的配合。
PVC后市需要關注去庫存化速度和政策落地的進度,如果財政擴張資金加速到位、基建項目集中開工,加上房地產政策顯效,PVC需求可能在2025年第二季度后迎來修復窗口。(劉永明 牛亞平)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