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石化設備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提升生產效率、保障安全生產的關鍵路徑。在近日舉行的2025全國石油化工自動化智能化與設備改造大會上,專家指出,目前數字技術已覆蓋石化設備從生產到運維的各環節,未來還需進一步整合數據,建立高質量數據庫,推動石化行業真正走向智造未來。
浙江力諾流體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副總李奧杰指出,近年來,我國石油石化設備設施老舊裝置較多,給企業的本質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為了應對這一問題,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推動石化化工老舊裝置安全改造,并將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作為關鍵方向。“這不僅是國家戰略的重要部署,同時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他說。
據介紹,目前數字技術已覆蓋石化設備從生產到運維各環節,展現出多元化的落地場景,正在深刻改變石化行業的生產模式。
在生產方面,數字化轉型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也極大提升了產品的性能。近年來,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產儀表龍頭企業,研發的多款產品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川儀測控技術分公司副總經理任弢介紹說,這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對于技術創新的重視,同時也有賴于對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
目前,川儀已建設4個智能工廠、7個數字化車間和46條數字化生產線,實現了從設計到生產的全流程無人化操作。在電路板生產車間,工人只需掃碼即可完成所有工序,質量數據自動上傳云端;在壓力變送器裝配線,機器人完成從零部件抓取到成品測試的全流程作業,人工干預降至最低。據統計,數字技術的應用使企業管理人員占比壓縮至10%以下,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
江蘇華英閥業有限公司則通過應用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建成一大批數控加工車床和ERP制造資源集成管理系統,并且華英各工廠之間的數據全部由光纜互聯共享,有效地集中制造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改善了加工質量和過程控制。其球閥、閘閥、截止閥、止回閥和蝶閥等產品被廣泛應用于全球各個苛刻工況環境且需求量大的石油、天然氣、煉油、化工以及長輸管線等工業。
對于石化設備的應用端來說,數字化更是一道“必答題”。
“儀表裝備是石油化工行業安全運行的‘神經末梢’,其國產化與自主可控對國家戰略安全至關重要。”任弢表示,石化行業要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離不開高精度、高靈敏度、高可靠性的智能化儀表裝備。
“智能化技術是提升儲運安全與效率的核心路徑。”中國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處長劉潔波提到,湖南石化通過超聲波探頭實現油水界面精準識別,解決了傳統人工脫水的安全隱患;定量裝車系統集成質量流量計與智能控制器,使貿易計量誤差低于0.2%。
在設備完整性管理方面,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金坦指出,數字技術目前在設備完整性管理方面有四大應用方向:一是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優化,二是實時風險管控,三是預測性維護革命,四是數據驅動決策。
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分公司魏強主任介紹說,蘭州石化針對超期服役設備,構建了“兩級精密點檢”體系,通過設備分級管理和IBM設備管理系統實現監測數據數字化。系統可自動篩查設備振動、溫度異常并預警,推動故障診斷準確率從10%提升至75%。未來將把該模式推廣至廣東石化等單位,助力行業設備管理向預測性維護轉型。
盡管石化設備數字化已取得顯著進展,但金坦也指出,行業目前仍面臨一系列挑戰,主要包括多系統數據無法互通、系統間切換使業務流程時間加長和模塊化設計缺失、新增功能需要整體重構等。
其中,“數據孤島”的問題被頻繁提及。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業智能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奧指出,目前企業使用的數字化系統一般在15個以上,但數據互通率卻不足30%,極大影響了石化企業數字化進程。
中韓石化開發了設備集中管控平臺,將各專業設備信息化系統數據進行整合,全面掌握設備完整性體系運行情況。該平臺的應用顯著提升了設備管理效能,實現了風險可控、流程優化、資源協同和快速響應,為石化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找到核心數據與關鍵參數,比盲目追求大數據更有價值。”中海石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惠州煉油分公司王少勇則指出,數據資源包括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兩個方面,要想真正把數據“用”起來,需要轉變思路,從生產源頭提煉有效信息、多維度地進行數據收集,構建精簡可靠的數據庫。
與會專家指出,這場變革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生產模式、管理思維和產業生態的全面重構,未來隨著標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跨界合作的持續深入,石化設備將進一步乘“數”而上,為石化行業的數智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趙若伊)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