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025石化產業發展大會能源“3060”展望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指出,“十五五”規劃期間,我國將繼續引領全球能源轉型進程,化石能源定位將轉向化工原料,新能源、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綠色技術也有望取得長遠發展。
“‘十五五’期間,中國將繼續保持引領者角色,推動清潔能源技術的大規模部署。”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石油集團油氣市場模擬與價格預測重點實驗室主任戴家權指出,我國堅持“先立后破”,推動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預計2035年一次能源需求將達70億噸標煤峰值,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將升至78%,助力“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瀟瀟表示,當前,全球氣候目標與行動之間存在巨大鴻溝,為達成氣候目標,新能源發展需進一步提速。她特別提到,氫能作為一種優質的能源、資源,將在能源綠色低碳、安全有序轉型中發揮戰略作用,歷經示范發展、加速推廣、多元應用三個階段,氫能將在2060年達到8600萬噸產業規模,并呈現多元應用格局。
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碳中和研究所所長孫海萍認為,海洋油氣資源已成為國內石油增儲上產的主力軍。同時,海洋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如海上風電,預計2060年裝機總量將超過3.5億千瓦,發電量將超過1.1萬億千瓦時,成為中國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
能源管道是石化行業的“大動脈”。國家管網集團研究總院院長、油氣儲運學會常委副主任兼秘書長張對紅談到,我國能源管道建設已取得了顯著進展,“全國一張網”基本形成,預計2040年前后,油氣管網總里程將達30萬千米以上。未來,能源輸送管道將通過新質生產力重構發展范式,從傳統輸送通道向新型能源體系進化,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關鍵支撐與創新動能。
“煉油行業正從傳統燃油生產向化工原料生產轉型。”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院長李明豐指出,當前煉油行業面臨產能封頂、燃油需求達峰以及產品結構調整的巨大壓力。原油加工量將于2060年降至3億噸,主要用于生產化學品及材料。催化裂化作為煉油行業的重要工藝,將聚焦重質原料處理,以滿足化工原料需求。
CCUS技術被視為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科技管理部原副總經理鐘太賢介紹說,我國在CCUS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已取得顯著進展,未來我國CCUS技術將實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形成暢通、高效、綠色的產業鏈。預計到2060年,我國將實現碳埋存量30億噸,支撐國家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朱玉營指出,當前煤化工行業面臨結構性供需矛盾、價格內卷以及綠色和數字化轉型的挑戰。對此,企業應及時轉變觀念,從“用好煤”向“用好碳”轉變,提前布局綠色碳源和耦合技術,以應對未來的碳中和挑戰。同時,還需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共同推動煤化工行業轉型升級。(趙若伊)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