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大連舉辦的2025全國雙氧水產業鏈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上,與會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雙氧水產能不斷擴張,但工藝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須以工藝技術的創新升級提升行業本質安全水平。
“我國雙氧水產能正急劇擴張。國內現存122套酸堿交替固定床過氧化氫生產裝置,該工藝因工作液頻繁交替接觸酸堿性環境,易導致過氧化氫異常分解甚至爆炸。”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專家梁汝軍介紹說,今年4月,應急管理部發布《酸堿交替固定床過氧化氫生產工藝改造項目安全風險防控要點(試行)》,提出要淘汰酸堿交替工藝,優先選用流化床技術,同時在具體安全措施、參數控制和監管流程等方面,也作出了明確規定,將通過規范改造要求,提升過氧化氫生產本質安全水平,防范堿性物料引發分解風險。
要實現本質安全,工藝技術的創新升級必不可少。江蘇中煦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牛軍波介紹說,公司專注于雙氧水工藝研發與設備制造,目前擁有60余項雙氧水專有技術專利,在國內外累計轉讓70余套裝置。其中,該公司創新采用全酸性固定床工藝替代傳統酸堿交替工藝,確保系統全程弱酸性運行,從根本上杜絕了因堿液串入導致雙氧水分解爆炸的重大安全風險;同時構建嚴密防護體系,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升級,不僅顯著提升了生產安全性,還能夠提高效率、減少“三廢”、降低工作液總量和原輔材料消耗。
中化環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科技研發部總經理助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低碳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工程博士林禾陽介紹說,傳統蒽醌法生產雙氧水正面臨安全風險與效率瓶頸,對此,中化環境聯合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低碳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開發了微反應器強化蒽醌法雙氧水制備技術,催化加氫、氧化步驟中,氫氣和氧氣的轉化率可達100%,核心反應器體積減小至傳統反應器的1/10,同時實現無尾氣或少尾氣排放。目前,研究團隊已在小試技術基礎上完成百噸級連續化試驗,設計橇裝化雙氧水分布式生產裝置、開發工藝包,并將開展更大規模放大研究。
“烷基蒽醌是蒽醌法制雙氧水技術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性能直接影響工藝技術的進步。”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過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鄭博指出,石科院研究團隊深入剖析蒽醌法工藝存在的痛點和難點,發現其根源在于蒽醌的溶解性和穩定性,由此提煉出新型高性能蒽醌結構的設計思路,成功首創出烷基化—氧化法制備新型蒽醌技術,目前已經完成小試研究和中試放大。與戊基蒽醌相比,新型蒽醌的溶解性和穩定性顯著提升。未來研究團隊將推動該技術實現產業化,并圍繞產品布局平臺技術。
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主辦,江蘇中煦科技有限公司、石家莊波特無機膜分離設備有限公司協辦。(趙若伊)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