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500元和400元,這是年內第二次調整成品油價格。成品油價格調整關聯工業、農業等眾多領域,每一次的調整都會牽動行業及全社會的神經,引發連鎖反應。從歷次成品油價格的調整看,調整時間的滯后及調整幅度的打折,令市場調價預期顯性化,不僅放大了對相關行業的影響力度,而且還有可能加劇相關商品期貨價格的波動。
成品油調價對相關行業的影響
從宏觀面看,與成品油價格上調關系最大的就是通脹。成品油價格上漲直接對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形成沖擊,無疑會推高CPI。隨著4月份工礦企業生產的增加,加之春耕對柴油、化肥需求量的增加,石化產品需求將大幅增加,成品油調價后的影響將直接體現在當月的CPI中,對通脹會起到一定推升作用。不過,由于成品油的調價主要反映在交通和通信大類下的車用燃料及零配件中,占總體CPI權重約2%,因此對CPI的影響較為有限。
分行業看,首先直接受益的是煉油行業。自從實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后,我國汽、柴油價格與國際油價相關性90%以上。近期,在中東北非地區政治動蕩的影響下國際油價持續攀升,截至4月8日,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布倫特原油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價報126.65美元/桶。3月份,我國原油加工煉廠已處于虧損狀態,進入4月分虧損加劇。在上游成本不斷施壓之下,國內很多煉油廠尤其是地方民營煉油廠生產積極性受到了打擊。以4月8日俄羅斯M100山東市場現貨庫提價6525元/噸計算,山東地煉加工進口直餾油理論虧損約700元/噸。此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煉油行業的成本壓力,有助于提高煉廠的開工率,但并不能完全消化4月份原油價格上漲的成本,煉廠利潤依然處于微利甚至虧損邊緣。
其次,成品油價格上漲直接施壓于交通運輸領域。對于汽車行業而言,成品油價格上漲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使用成本和生產成本的增加。如在普通轎車用車成本構成中,燃油成本約占45%,使用成本增加可能導致需求回落。在航運企業的運營成本中,燃油成本約占50%,油價的上漲直接增加了航運企業的成本。作為燃料的成品油價格上漲還會使玻璃、塑料等生產成本上升,進而提高汽車等產品的直接制造成本。
再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將直接推動原料和消費領域產品價格上漲。我國最主要的成品油消費行業是工業,包括各種鍋爐用柴油、發電用柴油等,成品油價格上漲將直接推升這些領域工業品的生產成本。煤炭、鐵礦石、電石、PVC等工業品因產區遠離消費區,對運輸成本較為敏感,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將使其運輸成本上升。同時,成品油價格上漲還將推高農業、漁業、林業等生產成本,直接推動其下游眾多產品價格上漲。
此外,成品油是可替代性能源,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導致需求方轉向其他能源。這將對煤炭、天然氣等形成利好,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成品油調價預期越來越顯性化
按照2009年實行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當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規定中的“可”調整并非“必然”調整,再加上調價的時機和幅度不定,給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蒙上了一層面紗。國家有關部門出于物價形勢、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考慮,在執行成品油定價機制過程中,往往出現價格調整時間滯后和上調幅度打折等情況。
從2010年至今年歷次成品油價格上調情況看,上調幅度一般低于原油價格上漲幅度,且成品油調價窗口開啟之后,調價“靴子”落地一般要滯后半個月左右。
成品油調價對各行業的影響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價格調整時間的滯后和上調幅度的打折更是為成品油調價制度增添了神秘感。基于此,成品油調價預期越來越呈現顯性化特征,尤其是成品油價格上調預期除給相關行業造成可預期的影響外,還可能引發其他不可預期的連鎖反應。
近段時間,我國CPI居高不下,成品油價格上調預期為市場投機行為創造了條件,必然會引發價格上調前囤積、價格下調前拋售的現象。就期貨市場而言,成品油價格調整預期將直接影響燃料油、PVC等能源化工品種,同時也會間接影響到其他相關品種的期貨價格,如上海期貨交易所燃料油期貨多次在成品油價格上調預期下被拉升。調價預期兌現后,會實質性地影響到相關行業,又會再次影響相關期貨品種價格。未來一段時間,若中東北非地區動蕩局勢進一步擴展到主要產油國,再加上世界經濟持續復蘇,以及新興經濟體對石油需求的增加,國際原油價格還有上升空間,而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壓力仍然存在。而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理性對待成品油調價預期和客觀評價未來成品油調價帶來的影響。
來源:財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