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天然資源供應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對此,《化學,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社會》白皮書提出,材料化學可以在許多應用領域幫助節約、替代和回收利用稀缺天然資源。在當下的過渡時期,需要有協調一致的全球策略以優化稀缺天然資源的供給,直到替代性技術實現應用。
資源稀缺比原油短缺更緊迫
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如磷既是化肥的主要成分,也是構成DNA和骨骼的生命必須元素;鋰、鉑、鈀及稀土金屬廣泛用于電池、催化劑、計算機元件、太陽能電池、移動電話等。這些元素類資源在使用過程中,通常不會被破壞,可以進行回收和重復使用。
白皮書強調,全球的元素資源供應量日趨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是比原油供應減少更為緊迫的問題。例如,已知的磷酸鹽礦很可能將在30~100年內面臨枯竭。僅存的珍貴、不可或缺的資源也被少數國家所掌控,這對許多國家來說都是關乎安全的問題。稀缺自然資源的高價格和有限可用率將很快影響到許多工業部門。
白皮書指出,面對這種形勢,材料化學可以給出減少、替代或循環利用稀缺自然資源的方案;通過開發新的途徑,用更豐富的材料替代稀有元素在工藝過程的使用。這些解決方案必須是可持續的,絕不能引發對將來可能會供應短缺的資源依賴。在短期內,人們需要借助立法來調節稀缺自然資源的供給與使用;在中長期,則必須通過開發可持續技術來彌補這些措施的不足。
化學研究尋求替代元素
專家們認為,除了穩定的磷酸鹽礦供應之外,還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保證磷供應。作為肥料流失的結果,磷往往會出現在土壤、河流和海洋中,從中提取磷很有潛力。人們期待材料化學家開發出利用主-客體或金屬配位化學,從水和土壤中選擇性結合與去除含磷物的新材料,同時開發從水中選擇性富集磷酸鹽的膜技術。
鋰是電池中最常用的金屬,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能源儲存技術的主要分子,同時具有重要的醫用價值。目前人們還不清楚已知的鋰資源儲量能持續供應多久。這一現實要求科學家用硫化鈉、鎂、氮摻雜石墨烯或其它材料替代電池中的鋰,提高電池的效率和使用壽命,研究利用主族金屬配位化學從海洋中提取鋰的新技術。
當下,鉑被用作低溫燃料電池的關鍵組分,其金屬浸出問題往往導致效率低下和金屬散失。鉑還被當作催化劑,大量用于各種重要的化學轉化反應,其稀缺性導致催化工藝過程也不可持續。基于此,化學家們將為燃料電池開發出基于更豐產元素的替代物,并致力于合理設計有良好催化性能,諸如合金之類的納米多金屬體系。
目前,很多太陽能電池技術嚴重依賴于銦的使用,許多電子元器件的組件如平板電視等也是同樣的情況。白皮書預計,材料化學家將在今后的5~10年中,為太陽能電池、有機發光二極管及更好的顯示技術研發更便宜且能穩定供應的材料,設計和完善對光和熱穩定,且具有透明、導電等優良性能的新材料,以滿足多種需求。
稀土金屬尚需拓展來源
稀土金屬如釹等被用在包括通訊業在內許多工業領域所用的磁體中。這些領域需要各種供應穩定、適合應用的磁體。白皮書預計通過有針對性的研究,5年內就可實現對磁體中稀土金屬的替代。但在過渡期內,需要從各種不同來源有效獲取稀土金屬的新技術。
材料化學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白皮書指出,研究人員需要增進對稀土金屬的磁性了解,改善磁體的性能,并減少其中的稀土成分含量;深化對稀土金屬配位化學的理解,設計改進的收集方法。同時,政府需要制定獲取和控制使用稀缺天然資源的戰略。眼下,許多國家正在立法,以減輕稀缺資源供應減少所產生的影響。
來源:中國化工報 作者:行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