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24日收盤,中期商品指數報收于2023.36點,較上周五的2011.74點僅上漲0.58%,波動幅度不大。其中中期金屬指數報收1575.98點,較上周五走高0.42%,中期工業品指數報收于2568.53點,較上周五上漲了1.069%,中期農產品指數報收于1925.57點,較上周五的收盤價1924.48僅上揚了0.06%。從三個板塊的指數走勢比較來看,農產品和金屬本周變化較小,而化工品受到源頭原油波動幅度較大的影響走出了強勢行情。
最近市場上消息此起彼伏,先是日本的強震致使商品大幅跌落,滬膠更是受到外盤日膠的影響形成了一根跌停陰線。地震帶來的海嘯、核泄漏等災害,同樣在金融市場引發連鎖反應。國內的商品市場也持續低迷。市場的恐慌情緒剛剛平息,利比亞局勢的惡化又開始攪亂市場。原油在觸及97美元的短期底部之后再次大幅度抬頭,連漲6個交易日并再次站在105美元上方,這給國內的商品市場也帶來了強勁動能,金屬走出了同樣的“V”型行情,農產品也是輪番發力,化工品中的燃料油、橡膠、PVC也都走出了趨勢性上揚行情。
雖然近期利比亞戰事升級,但國際油價在美國能源署數據沒有出爐之前仍舊保持穩定。不過,目前來看該數據與市場溫和的預期相吻合。截至3月18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增長213萬桶,其中庫欣地區原油庫存增長17.7萬桶;美國汽油庫存驟降532萬桶;餾分油庫存保持穩定。美國汽油需求為日均907萬桶,比前周增長了2.8%;美國石油需求總量為日均1930萬桶,增長了1%。春天的來臨致使汽油需求大幅增加,美國汽油庫存下降到了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樣的利好消息致使WTI價格上漲至30個月以來的最高價位區域。
盡管原油價格受到諸多因素影響重回105美元上方,但是交易商對于原油的前景仍舊保持觀望態度,市場交易量極度縮水,同時布倫特原油對WTI的溢價也在縮窄。盡管WTI原油期貨的市場交易量持續走低,但是技術指標仍舊顯示目前的市場處于超買的信號當中,一旦后期支撐市場的消息面有所緩解,交易商可能會引發獲利回吐行情,高位油價引發市場觀望情緒加重。
地緣政治事件致使原油價格的溢價大規模上漲已成事實,而原油價格上漲給下游化工品帶來的推動力量也不容忽視。
燃料油在前期日本強震發生后跌至4823元/噸,這已經是1月末以來的低位區域。從短期來看,市場擔心強震發生后原油的需求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核危機也引發了市場的恐慌情緒,而災后的重建工作將使日本的經濟恢復周期延長,日本煉油廠也處于關閉狀態,這一切致使原油的短期需求有減少之勢。盡管日本的石油資源極度匱乏,但是煉油能力卻達到2.9億噸,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初步估計,由于地震影響已關閉煉油廠的日加工量在120桶附近,約占全日本煉油產能的20%—25%。目前亞洲一些地區煉油商推遲了檢修計劃以彌補日本震后產能損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進口燃料油溢價的攀高,國內市場盡管走高趨勢明顯,但是成交依舊低迷,這主要由于價格漲至高位,下游的利潤受到擠壓之后,開工率也有所回落,整體需求萎縮的現象明顯,這使得國內的燃料油市場較國際市場以及原油市場存在一定的滯漲。但是中長期來看,原油的價位區間的推高將使得燃料油的走勢也以小幅推漲為主。
近期的市場動蕩也使得滬膠走出了深度的“V”型反轉行情。滬膠自歷史高點43000附近一瀉千里,而日本的強震也給滬膠相當大的壓制,日本汽車工業由此遭受打擊,三大汽車制造廠商開始全面停產,這對于天膠的需求來說肯定是不小的利空因素。不過實際上更多影響價格的是來自于市場的恐慌情緒,避險因素促使多空雙方大幅減倉。滬膠在達到深“V”底部32410價位時,不論從技術面還是現貨面來看,滬膠已經處于明顯超跌之中,因此隨后滬膠展開了反彈趨勢。后期更應該關注的是持倉的變化以及市場投機氛圍的變化。隨著主力合約的換月完成,滬膠的成交也略有恢復,這將為進入4月份滬膠的季節性炒作積攢市場人氣。
原油的大漲令化工“三劍客”也表現不俗,盡管日本的強震使得日本的大量乙烯廠家停產,但是這對下游塑料的影響有限,而且短期內塑料也無任何炒作的因素。相比之下,PTA的后期行情更值得關注。首先成本支撐依舊保持強勢,前期因為地震造成的期現倒掛局面剛剛回歸到正常水平。另外日本擁有PTA上游PX總產能380萬左右,是亞洲地區第一大PX出口國,地震致使外盤PX價格大幅上漲200美元,而且目前依舊出口不暢,這給PTA帶來了成本上的支撐,但是聚酯受到棉花價格回調的影響等持續低迷,PTA產業鏈盈利空間受到擠壓。但是進入4月份將是聚酯行業的采購旺季,同時目前國內工廠裝備也都處于檢修期,日本PX的出口還將需要時間恢復,因此短期盡管續漲動力不足,維持高位堅挺的可能性較大,但是趨勢上PTA仍將維持強勢。
來源:期貨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