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拿“兩高”堵了多晶硅出路


    作者:胡雪琴    時間:2011-03-16





    “多晶硅行業并非高污染、高耗能。”3月3日,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這種看法有歷史的原因,也有人們認識上的誤區。”

    劉漢元已經在多晶硅行業摸爬滾打了很多年。2007年,他斥資50億元打造了世界級多晶硅生產企業——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設計規模年產多晶硅1萬噸。這個大手筆當時讓業界不大理解。

    曾有媒體報道,一些多晶硅企業對環境造成重大污染,也有業內專家質疑多晶硅生產的高耗能,從而對以多晶硅為重要組件的光伏產業的前景并不看好。多晶硅和光伏產業是否高耗能、高污染?

    大型、正規企業能做到無污染

    “有部分公眾曲解了多晶硅。”劉漢元細說多晶硅的緣起。

    多晶硅是技術密集型產品,被喻為微電子產業和光伏產業的“基石”,它是橫跨化工、冶金、機械、電子等多學科、多領域的高新技術產品,是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太陽能電池產業的重要基礎原材料。

    西方國家早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并壟斷了長達40多年。德國人上世紀50年代末就掌握了多晶硅技術,并廣泛應用于生產半導體。他們對中國采用高度封鎖策略,多晶硅技術既不轉讓,也不出售。迄今為止,我們的計算機和手機上的核心芯片幾乎沒有一片是“中國硅”制造的。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就在試圖追趕這種技術。國家在相關研究院做了一部分投入,但由于當時的精細化工業水平有限,達不到相應的精度要求,大部分都很難做到全封閉循環運行,導致部分廢氣、廢液、污染物的排放,也就是后來被詬病的“高污染”。

    前幾年,多晶硅價格高企,利潤豐厚,導致大大小小的企業都一哄而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于是,有些企業只要經濟效益,不講環保,廢氣、廢液、污染物排放聽之任之,造成“高污染”。前者是客觀歷史原因,后者有人為因素。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光伏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高宏玲持有類似觀點。高宏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據工信部調查,多晶硅生產本身并不是高污染行業,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如果沒有做好循環生產及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就極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據專家介紹,在制造多晶硅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四氯化硅的副產品,它會污染環境,由于其回收成本高昂,有些小企業根本無法回收。

    但對于大型、正規的多晶硅企業來說,實行全封閉管理,幾乎實現零排放,也沒有污染。“如果你到永祥多晶硅生產基地去看,全封閉運行,何來污染呢?”劉漢元歡迎記者實地探訪。

    能耗產出遠高于投入

    劉漢元認為,對多晶硅高耗能的認識也“僅僅是主觀上的片面”。“大家只看到母雞要吃飼料,但沒看到母雞要下蛋。我們要看投入產出比,而不僅僅看投入。”劉漢元說,從原料端來說,多晶硅的生產能耗很高,在工業制品中屬于能耗產品最高的序列,但多晶硅做成光伏設備后產出更高,遠遠高于其投入。

    劉漢元進一步分析道:“每生產一公斤多晶硅需要消耗100度~200度電。就拿1000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來說,從多晶硅生產到光伏組件完成,全程大概要消耗2000度~3000度電,但在新疆這樣日照時間長、日照強度好的地區,光伏設備消耗的電量一年就收回來了。光照差一些的地方也大約只需要2~3年時間。”

    “從比例來說,光伏產業投入1度電大概能生產10度~20度電。兩相比較,你還能說多晶硅或者光伏發電是高耗能嗎?前期耗電雖然多,但后期發出的電量更多。”

    他進一步說:“光伏發電設備架起來后,最短使用年限20年,最長可以達到30年。從其全生命過程來說,前面2~3年就收回了前期投入的所有能耗,后面長達數十年都是默默在發電,不消耗石油、煤炭,也不排放CO2。這就是光伏發電的優越性所在。”

    國家洗牌多晶硅行業

    3月1日,《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下稱《準入條件》)在工信部官方網站正式發布。根據工信部公告,該準入條件自發布之日起正式實施。這被業界認為將促使多晶硅及光伏行業洗牌。

    有業內人士分析道,此舉顯示了政府凈化多晶硅行業的決心,消除對光伏產業高污染、高耗能的質疑,從而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掃清障礙。

    “政府在關閘門。”該分析人士說,“前幾年一哄而上了不少企業,《準入條件》指出,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29個省市區共有370家光伏企業,其中多晶硅企業80多家。《準入條件》將對原有企業進行甄別,“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線將被淘汰。”該分析人士說。

    根據《準入條件》,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每年3000噸的生產規模”是一道很高的門檻,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其資金需求大約在20億~25億元左右。

    這道門檻足以將那些可能會產生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小企業都擋在門外。這不僅凈化了行業內環境,還將大大提高市場集中度,給行業主流公司帶來利好。

    調查顯示,截至目前,多晶硅產業計劃投資總額達1340億元,實際投資額為470億元;已建成項目設計產能4萬多噸,在建項目設計產能6萬多噸。

    銀河證券研究所分析師認為,《準入條件》主要解決了業內對光伏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的質疑。只有解決了這個輿論爭議,光伏產業的發展才能真正提速。

    “中國人在多晶硅技術上打了一個了不起的翻身仗。”劉漢元表示,“不到5年時間,中國人就攻克了歐美高度封鎖的多晶硅技術。2010年,中國產量占全世界1/3左右。這是值得中國人自豪的事情。”

    “我們對多晶硅的認識要正本清源,別給多晶硅戴上“兩高“的帽子而貽誤時機。當前是中國發展光伏產業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錯失時機我們將追悔莫及。”劉漢元說,“如果多晶硅行業真的“兩高“,為何歐美發達國家要對中國死死封鎖技術幾十年,而且現在還一直在大力發展呢?”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胡雪琴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