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兩會前,我國化肥工業經歷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國家發改委宣布放開化肥價格。從此,化肥企業開始在市場中蹣跚學步。那是幾屆化肥界代表委員不懈努力的結果。
今年兩會,記者搜索了一下,發現除了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提的“大幅提高農藥化肥的價格,讓農民用不起,逼他們去用農家肥”的雷人發言外,幾乎沒有更多的關于化肥生產的強音。這大概因為,淹滅在市場中的化肥,已經變成地地道道的商品,過上了一般商品該過的日子。
但是兩年過去了,化肥企業的市場化日子過得怎么樣呢?
看上去不怎么樣。
兩年當中,化肥企業就像汪洋中的船,忽而被沖向浪尖,忽而被推入深谷;化肥價格也像坐上了過山車,忽而暴漲,忽而暴跌。兩年間,從化肥行業傳來的經常是負面消息:價格低迷,開工率不足,停產面擴大……最壞的消息來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2010年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運行報告》。報告稱,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也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我國的尿素產能(折純)約為3400萬噸/年,超過國內需求的30%以上。
成為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之一——這就是化肥行業經過兩年的市場化,交出的成績單。
這大概是化肥界代表委員沒有想到的結果。多少年來,他們所奔走呼吁的,并不是這樣的結果。但市場就是這樣殘酷。化肥行業的兩年市場經歷說明,脫離了政策的庇佑,這個行業的市場適應能力是多么的孱弱。
不過,正是這兩年,我國糧食產量卻連續創出了歷史最高水平。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0616億斤,比上年增產0.4%;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0928億斤,比上年增產2.9%。中國糧食已經連續4年穩定在萬億斤以上。
這說明,化肥行業盡管自身難過,但并沒有拖農業的后腿。
這一點很重要。在新中國發展史上,就像大慶油田一樣,化肥行業也曾給了中國人民以驚喜和振奮。聽業界前輩講,歷史上農業部和化工部曾較過勁兒。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化肥年產量累計只有0.6噸(折純量),接近于零。當時周總理對農業部提出糧食增產要求,農業部的條件是,化肥必須能夠跟上。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化工部。為此,化工部咬緊牙關,調集最優秀的干部進行攻關,終于在短短幾年時間把化肥產量搞了上去。此后,中國的化肥行業再也沒有拖過中國農業的后腿。
如果在計劃經濟時代,可以說糧食大豐收,化肥行業就算光榮地完成了任務。但是現在是市場經濟,化肥行業在完成了保證增產需要這一“政治任務”的同時,還要保證自身的生存發展。換句話說,化肥行業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盡快適應市場,在市場中發展自己。這個任務,可能比當年的“政治任務”更難完成。特別是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出于土地安全、環境安全、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對化肥這個特殊商品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化肥行業只有盡快完成結構調整,才能滿足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新要求。有一首歌唱到,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化肥行業市場意識可能要比別的行業成熟晚,但經過兩年的摔打,相信在下一個5年中,這個行業能再創輝煌,再一次給共和國以驚喜!
來源:中國化工報 作者:謝湘寧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