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鐵系顏料是使用邊角廢料及鋼鐵酸洗廢液為主要原材料,經化學合成法制造而成,產品無毒無污染,廣泛運用于涂料、油漆、建材、印染、化學合成原料等,屬精細化工產品。在氧化鐵系列中,氧化鐵紅的市場份額最大,大概占39%左右,其次是氧化鐵黃38%,氧化鐵黑占20%,其他占3%。
據ceresana研究機構對全球顏料市場的分析,全世界的有機、無機和特種顏料市場總量到2016年將達到980萬噸,銷售額將達到到278億美元,年增長率為5%。而作為無機彩色顏料中產量和需求量最大的一類產品的氧化鐵紅,無疑也會有很高的發展潛力。
中國氧化鐵產量世界第一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涂料生產國,據統計:2010年1-12月總產量為966.6萬噸,同比增長22.8%。1-12月建筑涂料總計產量約351.9萬噸,同比增長23.7%。而氧化鐵系中應用最廣的氧化鐵紅則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工業和涂料工業,建筑材料工業消費量占36.8%,涂料工業占40.2%,其他占23%。無機顏料下游市場的增長,使氧化鐵的需求大增,據海關統計,2010年1-6月氧化鐵進出口總值達到2.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4.4%,其中,進口0.65億美元,同比增長160%,出口1.53億美元,同比增長53%。
目前,我國我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氧化鐵貿易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氧化鐵生產大國,以鐵皮為原料的氧化鐵制造行業,年耗鐵量70多萬噸,價值14億元多。據慧聰涂料網了解,國內的氧化鐵產業形態雖然在近幾年得到優化,微細化氧化鐵、造粒氧化鐵等新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但由于年產量在萬噸以上的氧化鐵企業僅有十幾家,絕大部分企業的年生產規模僅為3000噸左右,且大多采用傳統作坊式生產,產品質量、生產設備等都存在一些問題。十二五的五年內,國內氧化鐵產業將通過企業并購等方式,減少企業數量,擴大企業規模,使排名前五位的骨干企業的生產總量達到全國總產量的75%以上,力爭有幾個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或更高規模的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隨著民營企業規模的擴大,我國民營資本的氧化鐵生產規模已占到全國氧化鐵生產規模的95%以上,其中江蘇宇星、浙江華源顏料等成為佼佼者。同時,上海朗盛、泰凱麗,江蘇太倉海名斯、常熟洛克伍德,以及浙江富陽鳳凰等三資企業也開始進入氧化鐵產業,這些三資企業在帶來國外資本的同時,還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氧化鐵市場,促進了國內氧化鐵行業的發展。
2010年中國氧化鐵行業擺脫低谷
氧化鐵行業在經歷了經濟危機、行業整合等導致的2007-2009年三年產量連續下降的局面之后,2010年市場行情一直保持攀升的趨勢,訂單數量增加,氧化鐵顏料企業開工率也在不斷提高。
2007年到2009年氧化鐵顏料產量呈現逐年遞減的形勢,主要原因是中國氧化鐵產業正處于整合階段,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影響下,很多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產品質量不合格的小廠被迫關閉,最終導致了氧化鐵產量的下滑。但從市場需求方面來看,全球的氧化鐵需求一直保持著上升的趨勢,并且沒有達到最高峰。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雖然氧化鐵產業暫時性的成下滑的趨勢,但是整合過后,必將有一批更正規化的大中型企業進入市場,屆時,中國氧化鐵行業必將進入發展的新階段。
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氧化鐵的需求量激增進一步的刺激中國氧化鐵行業的回暖。而2010年全球建筑化學品消費量的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處于低谷的中國氧化鐵行業。
而在產能增加的同時,2010年氧化鐵價格整體呈上漲趨勢,全年漲幅約1500元/噸。氧化鐵價格的增長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主要是需求增長、原材料、能源漲價和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三方面的原因。而2010年年底,國家取消了廢鐵皮回收的貼息政策,使得氧化鐵的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約200元噸,而氧化鐵的價格也在2010年底達到新高。
2011年氧化鐵價格將持續上漲
剛走出“漲升”一片的2010年,2011年伊始,原材料市場就水漲船高,不斷升溫。面對成本壓力,氧化鐵價格也不斷攀升。
而新的一年里,“再生資源退稅”將完全取消呼聲也越來越高。一旦取消稅收優惠政策后,廢鐵皮的采購成本將變相增加,受此影響,氧化鐵行業的趨漲態勢明顯。“再生資源退稅取消”無疑是氧化鐵行業漲價的助推器,氧化鐵產品新一輪漲價正在醞釀之中。
信部即將出臺的《“十二五”節能環保裝備專項規劃》將和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一起對國內的氧化鐵生產企業進行整合,這勢必影響到氧化鐵的產量。氧化鐵產量的減少則是價格上漲的另一個原因。
據悉,有關人士透露,3月份氧化鐵價格還會繼續上漲,漲幅約300元/噸。
在十二五的開官之年,隨著無機顏料下游的涂料等行業的增長,氧化鐵的市場行情將不斷上揚,氧化鐵的價格隨著原材料、能源上漲的影響也將持續攀升。
來源:慧聰涂料網 作者:王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