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種地靠天吃飯的現狀令人痛心,但化肥企業的生產經營如果也靠天吃飯,那就是可怕了!
根據傳統的施肥方式,春季用肥占全年用肥相當的比例,氮肥的用量大約占全年用肥總量的60%左右。雖然春耕化肥行情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熱點,但并不是每年的春季化肥市場旺季都會如期而至。春季施肥需春灌或自然降水同時進行,沒有水,追肥就發揮不了作用。如果缺水,化肥的需求量將大受影響。近年來惡劣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而對化肥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極大地制約了化肥產業的健康發展。2010年,西南地區遭遇嚴重秋、冬、春連續干旱以及北方地區倒春寒,就使春季用肥期一再推遲,需求量大減,用肥量僅達到往年的70%。因此,2010年本應是春季化肥旺季,國內化肥市場卻出現了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下跌的局面。
去年底開始,化肥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運輸壓力的增大以及社會庫存的不足,使業內對于春季化肥市場價格的堅挺抱有希望。但是華北、黃淮等地8省冬小麥主產區嚴重旱情卻又為今年春季化肥市場走勢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過低的社會庫存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隨著日益臨近用肥高峰的到來,供求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農業因災減產甚至絕收的預期更會使部分農民放棄了春季化肥的施用。
目前,華北、西北及黃淮等小麥主產區正陷入干旱缺水的局面。雖然經過兩次較為明顯的降雪和人工澆水的共同作用下,各地受旱面積和嚴重受旱面積程度不同有所減少,但旱情仍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按以往的經驗,隨著氣候的變暖,由南向北大范圍的小麥返青施肥期將陸續到來,因此業內人士普遍對干旱天氣對今春肥市的影響表示擔憂。
從目前情況來看,干旱天氣因素對化肥市場的影響小于預期。這一判斷基于以下幾點:一是今年各級部門吸取了去年教訓,對旱情高度重視,提前介入應對,國務院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抗旱,增加抗旱資金投入,購買抗旱澆灌設備和器材,給農民發放抗旱澆地直補,每畝地補10元錢,同時采用人工降雨雪方式來緩解旱情。二是地理位置較好,旱區多屬平原地區,澆灌設施較好;抗旱水源有保障,從蓄水情況來看,受旱八個省的水庫蓄水要好于常年,地下水位回升得也比較好,加上處于黃河、準流域,據水利部門統計,在目前的受旱面積里,85%左右是有灌溉條件的。目前大部分受旱麥田已得到了灌溉,真正沒有灌溉條件的只有1600萬~1700萬畝。三是去年小麥播種的時候,前期降雨比較好,土壤底墑都還不錯。《中國旱澇氣候公報》指出,去年秋季,冬麥區大部降水充沛,有效增加了土壤底墑,并且大部地區進行了冬灌。但如果上述地區的干旱持續到3、4月份,則可能對小麥生產和春耕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今年化肥的春季旺銷能否到來,未來的天氣狀況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不管如何判斷惡劣的氣候目前對今年春季農業生產影響程度,但是化肥市場“靠天吃飯“還是實實在在的。
從近年來頻發嚴重的洪澇旱災對人民生命財產、農業生產影響越來越大,同時也影響化肥市場說明,中國農業基礎薄弱,關鍵是農田水利設施薄弱;改變靠天吃飯局面,根本是興修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絕不能單靠風調雨順,再也不能在旱澇的惡劣天氣發生時采用臨時性措施,而根本出路在于大興水利強基礎,提高抵御自然風險、旱澇保收的能力。因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62年來首次聚焦水利問題,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關注“三農”的第八個“一號文件”,也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央文件首次對水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十二五”期間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對化肥行業來說,在產品結構調整中,應關注節水性肥料和液體肥料的開發,目前液體氮肥開發在發達國家來越受到重視,并在國際市場上走俏,但在國內卻少有報道。
說到底,化肥企業的生產經營會受到農業生產的影響,但不能被動等待,企業要想辦法幫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不斷地推出適用的新產品。
來源:農資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