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寵兒


    作者:文輯    時間:2011-02-23





    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一系列高科技新興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已成為世界各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加之能源危機的日益嚴峻,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尤為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落伍、不掉隊,甚至拔得頭籌?

    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該決定明確指出,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同時,決定還指出,到2020年,節能環保等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加快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提高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有序推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加快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智能電網及運行體系建設;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生物質能。

    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全國各地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借國家政策的東風,吹響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號角。在推動經濟戰略轉型過程中,新能源已成為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寵兒,不論是在規劃,還是在實際行動中,都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并寄托了深深的希望。

    江蘇:搶占經濟轉型前沿

    近日,在江蘇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代省長李學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0年,江蘇六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在工業中占比達23%,突破了兩萬億元大關。從當年的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到如今的新興產業,江蘇省悄然間又一次搶占了中國經濟轉型的前沿陣地。

    根據《江蘇省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到2012年,江蘇省新興產業銷售將超過3萬億元,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30%,進一步確立“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地位,推動這個東部沿海大省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的嬗變。

    始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成為江蘇新興產業大發展的重要契機。2009年,在傳統產業步履維艱之時,江蘇六大新興產業逆勢上揚:新能源、新醫藥、軟件服務業產值分別增長60%、30%、30%。其中,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的20%以上、全國的60%以上。新材料、環保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0%,均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江蘇新興產業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從而更加堅定了江蘇加速推進新一輪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

    目前,江蘇新能源產業發展全國領先。其中,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全國的60%,風電設備關鍵零部件占國內50%的市場份額,節能環保等產業規模均位居全國前列。《江蘇省新興產業倍增計劃》中,對六大產業的發展均提出了明確目標:到2012年,新能源產業銷售收入力爭達5000億元,建成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較強競爭力的產業研發、制造和應用示范基地。

    未來兩年,江蘇省還將確立節能環保產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江西:引領綠色經濟支柱

    不久前,在鄱陽湖畔的鄱陽縣,誕生了江西省首家并網發電的生物發電廠――凱迪生態質能發電廠。這個投資2.5億元的企業年消耗秸稈、谷殼等農林廢棄物18萬噸以上,可產上網電量1.4億千瓦時,年銷售收入約2億元。這只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付諸實踐的一個縮影。

    2009年底,國務院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引領,加速江西綠色崛起。

    江西省在“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了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龍頭。該規劃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戰略任務分解為生態環保、產業、基礎設施、城鎮化、技術支撐等9大體系,確定了5個節能減排和8個推進新型城鎮化目標,并以此為基礎確定了彭澤核電站、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等為代表的400項重大工程項目。

    同時,江西省還明確規劃推進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包括光伏、風能核電、新能源汽車等。按照規劃,江西將用5年時間形成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5年,十個新興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要達到1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總量的50%左右,成為引領江西綠色生態經濟的支柱。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一年多來,江西省快速啟動實施12項生態經濟工程,并在生態保護、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85個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完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集中開工;森林覆蓋率于去年底提高到63.1%,與福建并列全國第一……

    去年,江西省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編制,提出了314個重大項目,并啟動了其中的209個,陸續推進了1000萬噸城市鋼鐵環保搬遷、500萬噸聯堿、200萬噸銅冶煉、1萬兆瓦太陽能電池和組件、五大稀土六大鎢系列開發工程等重大項目。

    青海:深挖新能源優勢

    青海省是我國自然資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僅在柴達木盆地內,就先后發現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各類礦產86種。據最新的地質統計資料顯示,目前,那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中蘊藏著超過17萬億元的財富,潛在經濟價值占全國總量的13%。

    在此條件下,青海省深挖在太陽能、風能、水能、鹽湖資源等各種優勢自然資源方面的潛力,力求借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機,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社會綠色、和諧和統籌發展。

    同時,青海省先后出臺了《青海省化工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意見》等八大產業規劃。“十二五”期間,青海省工業投資的重點將轉向實施這八大產業項目。其中,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產業等新能源產業將是青海省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首要發展領域。從2011年至2015年,青海省將保持新能源行業工業增加值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工業增加值占該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以上,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來源:中國建設報網 作者:文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