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0年,以紫金礦業尾礦潰壩和大連中石油輸油管道爆炸為代表的化學品突發環境事故引起公眾廣泛關注。
危險的化學品
由于氣候因素,夏天往往是化學品事故高發期。2010年,3起最重大的化學品事故都發生在7月份。先是7月3日,一場臺風帶來的特大暴雨沖垮了福建紫金礦業公司位于汀江流域的一座尾礦庫。將近1萬立方米的含銅重金屬廢水泄漏,造成22人死亡,近400萬斤魚死亡,汀江流域大面積污染。
這一事件被媒體曝光不久,北方城市大連又發生了輸油管道爆炸,導致10萬立方原油泄漏,50平方公里海面被嚴重污染。7月底,南京又有一座廢棄多年的塑料廠在拆遷施工中,丙烯管道被挖斷,大量丙烯泄漏并引發爆炸,造成13人死亡,120人受傷。
作為環保部應急專家,多年來,李政禹參與了多次化學品突發環境事件的現場處理。在他看來,2010年發生的這幾起事故正好代表了今后中國化學品管理危機的幾個類型:紫金礦業事故主要是因為尾礦庫建設中違規進行重大設計變更,施工、監理和安全驗收單位都不負責任,不按規定驗收。“這對于化工企業來講是最致命的隱患。”李政禹說。
大連中石油輸油管道爆炸則是由技術人員操作失誤引發。“技術人員隨便抄了一個配方,不經過試驗和科學論證,就直接投入工業化使用,是此次事故最直接的誘因。”
南京的丙烯泄漏則是另外一種情境。“那是一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的工廠,廢棄多年,工廠的地下管線和圖紙早就沒有了。”李政禹說,危化品廢棄場地拆遷本應由專業人員完成,可是施工方違規轉包給個體戶,施工人員無視各種規范,直接將管道拆爆,引發重大事故。
不過,在李政禹看來,南京丙烯事件更嚴重的警示在于,這個廢棄的化工廠周圍兩公里范圍內遍布了10多個小區、幼兒園、超市等居民聚集區,危化品生產企業與居民集聚區混雜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發展建設中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不僅那些廢棄的工廠已經被居民區包圍,更有許多新建的化工廠同樣與居民區混雜。
滯后的監管
從設計、施工、生產過程到最后的運輸、拆裝,每個環節都存在諸多漏洞,2010年的幾起重大化學品事故已經將這樣嚴峻的現實暴露無遺,這樣的疏漏并不僅僅存在于這些發生事故的企業,更重要的是,化學品帶來的污染不僅是烈性的,更是不可逆轉的,一次性的傷害對于人體健康和環境而言,都極可能是永久性的。
事實上,對于化學品危害的防范,世界上早已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體系,不僅聯合國有專門的《國家化學品管理和安全計劃的核心內容指南》等文件,更有《關于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公約》、《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簽制度》等10多項化學品領域的公約和協定。
“簡單而言,主要有五項核心制度。”李政禹介紹說,第一是新物質申報登記制度,國家當局藉此可掌握本國生產和進口的新化學物質的危險性和防范措施;第二是優先化學物質測試評價制度,主要是國家對那些已經在使用的化學物質篩選出最具危險性的進行測評和監管;第三是化學品危害性分類及公示制度;第四是重大環境危險源報告和預案;第五是有毒化學物質泄漏排放和轉移報告制度。
發達國家經過了30多年的完善,這些制度基本都已經可以配套運作,從而有效管理這些危險的化學品。
在管理體制方面,我國對于化學品的管理主要是由國家安監總局來執行,但是,安監機構僅僅是從安全生產的角度來主導政策制訂和執行,側重于事故管理,而不管這些數量巨大的化學品在日常生產、運輸和使用是不是對環境、健康產生了危害,更重要的是,安監部門只管列入規定的品種。
在法律法規層面,我國僅有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規多是側重于化學污染物的末端污染控制,因此也就收效甚微,多年來,中國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問題越治理越嚴重,根源就在于此。
美國有毒物質控制法案涵蓋了商業領域超過8.2萬種化學物質,但中國對化學物質的認知和管理都才剛剛起步,對于商業領域中的工業化學品,國家尚未建立一套系統的管理體系。
適度發展
“2010年7月的連續3起重大化學品事故,讓有關領導人非常著急,連續開了幾次會,總理和副總理也都多次批示。”李政禹說,在這種情勢下,化學品管理工作才得到了一次大步前進的機遇,環保部通過了一項《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的意見》,今年上半年應該會頒布,安監總局也擴大了危險化學品的范圍,可能會由現在的3700多種增加到8000種。
相較于化學品管理的緩慢起步,中國的化學工業則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隨之而來的各類化學品排放,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進入了高速增長的時期,每年申報的新化學物質都超過100種。
“過去有個化工部,實行計劃經濟,有明確的計劃指令,沒有人超產,現在市場經濟了,只要有人買,就有人生產,國內賣不動了,還可以賣到國外去。”李政禹說,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環保標準嚴苛,對各類化學物質的控制和管理非常嚴格,化工業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極大限制,所以,大規模的生產能力都轉移到了中國,不僅是大型化工企業,各類鄉鎮、私有化工企業遍地開花。最近幾年,國家不斷從產能上限制中小化工企業發展,可是,限制標準定在5萬噸,大量小企業馬上就將產能升到5.1萬噸,反倒起了相反的作用。
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全球重化工業東移的大趨勢下,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2007年,廈門PX事件是公眾環境意識對抗重化工業東移的一次勝利,但在全球化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那次勝利也只是廈門市民的勝利。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化學物質的管理,應該被納入更高的層面來考慮。以現在化學物質管理體系的現狀,顯然無法適應化工業的大發展,“今后幾年,中國肯定會迎來越來越多的化學品危險事故。”李政禹說,化工行業的適度發展,是對整個國家的保護。
來源:南風窗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