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們頻頻聽到業內人士對氯堿行業“如火如荼”發展的憂慮。至2010年末,國內氯堿規模達到2800余萬噸,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供需失衡的狀況。雖然國家想了不少辦法,行業組織也沒少提醒,但短期內擴能增產的勢頭還將繼續。這一局面如果不迅速扭轉,會嚴重阻礙“十二五”國內氯堿產業升級的步伐。
綜合各方的看法,氯堿行業的規模大幅提升主要緣于兩方面:一是業內企業盲目確立以規模取勝的定位策略,認為只有大才能抗擊經營風險;二是擴能時考慮本地資源狀況較多,對周邊市場的容量考慮欠缺。在轟轟烈烈的一輪投資過后,新技術、新裝備比重雖有提高,但仍然保留了相當規模的落后產能,如隔膜燒堿還有650萬噸的規模。
因此,展望氯堿行業“十二五”的發展之路,國內氯堿企業不僅要依靠淘汰落后產能等宏觀政策實現“瘦身”,更需要堅持產業升級,走“健身”之路。
在宏觀調控方面,我們一方面希望政府部門加強宏觀總量控制,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提高準入門檻,特別要對以技術改造為借口進行新增產能的審核把關。另一方面,還要倡導和促進資源整合,特別是加強東西部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利用西部的電力、原料、勞動力和環境優勢,結合東部的市場、管理、技術和交通便利,實現優勢互補,共存共榮。
對于企業來講,簡單擴大再生產方式不足取,必須向集約經營模式轉變,提高運作質量,實現總量不再增加情況下的供需平衡。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積極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與裝備,果斷舍棄落后裝置。
企業的產品定位也要融入更多的創新理念,用發展的眼光來選擇高端產品,這樣才能免遭市場淘汰,贏得發展機遇。例如,隔膜燒堿電耗一般在2500千瓦時/噸,普通離子膜燒堿為2300千瓦時/噸,而“零極距”技術離子膜燒堿僅為2100千瓦時/噸以下。顯然,選擇了高端的先進技術和裝置,就站在了同類產品的制高點上。
來源:中國化工報 作者:甄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