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興能源:自主創新亮點頻現


    作者:王瑜    時間:2010-12-24





    盡管新興能源的概念提出時間不長,但新興能源產業注定要成為“十一五”期間一個標志性產業。在全球化石能源日趨緊缺,綠色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主流的形勢下,中國新興能源產業迅速崛起顯得格外搶眼,而作為新興能源重要組成部分的潔凈煤技術、車用新能源產業等領先一步的發展,更是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化工行業積極投身新興能源的各個領域,搶抓市場機遇,大力自主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5年來,化工行業在新興能源領域的產業整體規模迅速壯大,特別在太陽能、風能、車用新能源等領域,配套化工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為新能源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多晶硅生產能力為400噸,實際產量為290噸,國內90%的光伏電池生產原材料依靠進口;而到2010年,多晶硅產能預計可達5萬~6萬噸。風力發電作為最具開發前景的新興能源產業之一,我國總裝機的風機葉片從2005年的2000套左右激增至2009年底約12000套。醇醚燃料的生產和推廣應用也取得重要進展。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業委員會資料顯示,到目前,我國甲醇燃料用于替代汽柴油已超過200萬噸;二甲醚產能也由2005年的12萬噸增至2009年的823萬噸。

    “十一五”期間,我國新興能源產業尚處于技術攻關和工程試驗階段。其間,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一系列核心技術,成為化工行業在新興能源領域發展的一大亮點。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記者,通過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和創新,實現多晶硅原料生產核心技術的從無到有,是5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的突出成就。據介紹,通過改進關鍵工藝,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7年5月,天津南開大學自主研發成功的非晶硅/微晶硅疊層電池技術成果在福建鈞石能源有限公司實現了產業化,目前鈞石公司已成長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二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而在風力發電方面,實現兆瓦級風機葉片的自主設計和開發,并掌握產業化制造的關鍵技術,是“十一五”的重大突破。其中,玻璃纖維等國產化原材料的廣泛應用,打破了之前大型葉片原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

    在生物質能源領域,中國生物質能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副理事長蔣劍春介紹,“十一五”以來,我國形成以薯類、甜高粱和纖維素等非糧作物生產燃料乙醇的3條技術路線。其中,纖維素乙醇是最為看好的技術方向。清華大學率先在國內開發出微生物菌群同步產纖維素酶水解纖維素、工程細菌共發酵戊糖與己糖生產纖維素乙醇技術。

    而在潔凈煤化工領域,國家化工生產力促進中心總工程師方德巍告訴記者,我國的潔凈煤化工技術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取得新突破,形成了煤、化、電多聯產化工產品與凈潔二次能源生產綜合發展的新型產業,能源利用效率可達60%以上。在此期間,由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清華大學和安徽淮化集團共同開發成功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技術、大連化物所甲醇制低碳烯烴(DMTO)技術均是潔凈煤化工產業的重大突破。



    此外,化工行業在新興能源領域的產業化示范項目也取得重大進展。2008年12月30日,神華集團鄂爾多斯直接煤制油示范裝置試車成功;神華包頭世界首套大型煤制烯烴項目今年8月一次投料成功,生產出合格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產品;2009年12月,通遼金煤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工業示范項目打通全流程……一系列大型示范項目的建設,標志著我國新型煤化工正在由領先技術向規模化生產跨越。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生物質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已邁出產業化步伐。2007年12月,采用天津大學石化中心木薯燃料乙醇成套生產技術設計建設的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20萬噸/年木薯燃料乙醇示范生產裝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各項技術指標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福建卓越新能源發展公司等均建成了1萬~5萬噸/年的生物柴油生產裝置,產品遠銷國內外。2008年,國家發改委批準了中石油南充煉油化工總廠6萬噸/年、中石化貴州分公司5萬噸/年和中國海油海南6萬噸/年3個小油桐生物柴油產業化示范項目。今年11月,中國海油示范項目率先投產,并進入海南省車用領域封閉試運行。

    我國《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有望于近期前出臺。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新興能源在經歷了技術突破、產業化、市場培育等一系列起步和成長階段后,將邁上健康發展軌道。根據我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的202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在大力倡導轉變能源利用方式、發展替代能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當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化工行業充分利用既有發展優勢,突破瓶頸,自主創新,必將在新興能源領域的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

    來源:中國化工報 作者:王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