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高度3000-5500米的高原,未來礦山工人有望攜帶不到3公斤、利用鋰電池的小型制氧機上山工作。在礦山隧道,工人也能在人造“氧吧”里提高工作效能。
青藏高原礦產資源豐富,但是由于高原特殊的缺氧環境,礦產開發難度重重。針對這一世界難題,中國科技人員開發生命保障氧氣增補技術,加快青藏高原資源開發步伐。
12月18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這項由北京科技大學、青海西部礦業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青藏鐵路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青藏高原礦產資源開發生命保障氧氣增補關鍵技術”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
目前,科技人員已在西部礦業錫鐵山鉛鋅礦、那曲地區、風火山隧道、祁連山隧道等場所,開發出高原制氧裝置、高原制氧站成套設備、室內增氧機以及便攜式制氧機,形成了高原制氧系列裝備。實踐表明,該成果提高了人體血氧水平,降低了高原病發生率,改善了高原睡眠質量,證明有效地保障了職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課題鑒定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說,這一項目對中國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意義重大,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建議進一步加快成果推廣應用。
青藏高原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場,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長年致力于高原病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說,青藏高原蘊藏豐富的石油、有色金屬等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中國在開發氧氣保障系統取得突破將加快高原礦產資源開發步伐。
來源:新華網廣州 作者:文貽煒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