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將大幅提高生物乙醇產量


    作者:杜娟    時間:2010-12-10





    英文《中國日報》12月10日報道:中糧科學研究院研發中心總經理助理林海龍稱中國的生物乙醇產量在2020年將達到一千萬噸,據2010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生物精煉業報告》,到2020年,基于農作物秸稈等纖維素制成的燃料乙醇將替代3100萬噸汽油,使中國的石油進口量降低10%。

    林在接受采訪時稱,加快非化石燃料產業的發展是中糧的一個重要發展策略。全球最大的酶制劑企業諾維信與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糧集團合作的二代乙醇項目將于明年底結束商業化示范項目,并在三到五年內完成商業化裝置的建設,并將產品推向市場。

    與傳統的從糧食如玉米中提取乙醇不同,二代乙醇以玉米秸稈為原料并加入酶制劑來提取乙醇,不僅可以節約糧食,也可以作為汽油的替代品。

    據林海龍稱,政府近年來的鼓勵政策和廣大的市場潛力,使國內不斷有新的企業加入到生物燃料的研發和市場開拓中,除了諾維信和中糧的合作,中海油集團和杜邦能源也開始了此領域中的研發項目。

    隨著化石燃料價格不斷攀升以及排放造成的污染成為全球問題,尋找可替代的清潔能源已經成為全球性議題。其中,生物能源以其取材便利、排放清潔,成為與風能、太陽能并列的三大新能源選項之一。生物精煉是將生物質(從活體或接近活體的生物中獲取的生物原料)轉化為燃料、能源、化學品和原料(和飼料)的過程。

    目前,全球生物精煉已經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而且未來發展空間極其廣闊。據估計到2020年,將生物質轉化成燃料、能源及化學品的生物精煉工業的全球規模有望達到2300億美元。

    據2010年《全球生物精煉業報告》估計,纖維素制成的燃料乙醇每年為中國帶來320億元的收入,共創造600萬個工作機會,這些工作機會主要分布在農村,并將為價值鏈上的工程建造等帶來960億元的市場。它還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中國能源安全和促進GDP增長,也將促進城市和農村平衡發展。

    諾維信中國區總裁柯銘在接受采訪時稱中國很多省份每年都從巴西進口相當比例的乙醇燃料,而中國本身就具備生產的技術和地理條件,所以在當地生產銷售將獲得更多的利潤。

    他還表示諾維信和中糧正在一起突破技術上的壁壘和生產設備上的問題,相信不久的將來生物乙醇燃料行業將對中國的運輸業和航空業帶來很大的影響。


    來源:中國日報 作者:杜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