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近日發表4份報告指出,全球需要采取一種綜合性的生物能源開發方法,使其對溫室氣體排放、生物多樣性、水和糧食安全等方面的影響達到平衡;從國家層面到具體項目,合理規劃與管理至關重要。
“毫無疑問,我們需要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選擇更清潔、對環境更加友好的能源。但我們需要確保在解決一些問題的同時,沒有制造出更多的問題。”UNEP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表示,“生物燃料生產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只有了解了所有風險,才能最好地利用生物燃料帶來的機遇。”
此前,最大的擔憂在于“與糧爭地”。幾年前,大規模改種生物燃料植物已經造成美國和墨西哥玉米價格上漲,并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原本應被置于餐桌上的各種谷物和含油種子農作物在經過提煉后被“轉移”到了燃料箱里,這些生物燃料推動著糧食價格越走越高,而且讓饑餓成為全球面臨的嚴重問題。不過,眼下的第二代生物燃料,與第一代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其不再以糧食作物為原料,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對食品供應的威脅。
但是,水資源的壓力同樣不容忽視。生物能源的“水足跡”高達傳統化石燃料的400倍。這就意味著如何滿足將來生物能源需求而不過度開采或破壞水資源、如何更好地管理生物能源供應鏈,減少水源使用壓力以及對水質的影響,成為一個重要課題。UNEP引用的研究成果稱,全球用于灌溉的水源中有2%4400萬噸被用于生物能源生產。若繼續實施當前的生物能源標準和目標,生物能源生產將需消耗額外的1.8億噸灌溉水。這不但將給水資源帶來額外壓力,還有可能對糧食生產和水供應產生影響,尤其是水資源匱乏的地區。
此外,生長速度快、比當地植物品質高、產籽量大、土壤及氣候狀況適應力強、抗蟲害力強、天敵少等特性,讓這些植物成為生物燃料的理想原料,但同時也意味著在特定的環境中,它們可能具有侵略性。報告強調,需要開展全面的風險評估來衡量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可能構成的影響并采取措施阻止入侵物種擴散。若按照當前趨勢和技術,到2030年生物能源將會危及36%的可耕地。這將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嚴重影響。采取何種方式和方法區分適宜并能夠發展生物能源的地區以及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而從具體操作來看,生物燃料的原料供應分散且不足。以中國纖維素乙醇為例,纖維素乙醇主要以農林廢料為原料,據中國農業部統計,全國每年秸稈等農業廢料產量在7億噸以上,但去除農民焚燒填埋和生物質直燃消耗等去處,僅剩余3億噸以上。目前中國國內沒有統一的秸稈供應商,主要依賴于生物燃料企業自己從農民和大型農場所在地收購,這也增加了秸稈收購和儲運成本。
還有,第二代生物燃料屬于高新技術產業,行業內企業必須保持對技術研究的高額投入,因此對進入者資金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現階段,整個行業的技術還未成熟,需要持續的大投入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回報。由于目前生產成本相對較高、技術尚不成熟,生物燃料也受到包括生物質直燃發電、太陽能、風能、水電等在內的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挑戰。
來源: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