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價格上漲,通脹壓力不減,舊塑料瓶也成了被炒作、投資的對象。
十月以來,一波商品期貨的大幅上漲行情帶動了整個市場的熱情,棉花、橡膠、塑料、銅、鋼材、化纖原料精對苯二甲酸等等資源價格紛紛沖高,有的甚至突破了歷史高點,不僅對應的現貨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包括廢舊資源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新金融記者從多家廢品回收公司了解到,目前鐵板已經從8毛錢一斤漲到1.1元一斤,鋁板也從當初的4.4元/斤飆升到5.5元/斤,編者注:廢品回收行業常以斤為計量單位。塑料、報紙等廢品價格也同樣漲勢兇猛。廢品回收鏈條的末端波動也相應的傳導到上游企業,這其中舊塑料瓶的價格也因其回收后再生用途廣泛,特別是可以作為生產化纖的原料,受到了被追捧升值的“待遇”。
塑料變衣服
在天津郊區一家化纖公司,記者看到了“變廢為寶”的過程:在這里,廢舊塑料瓶經過高溫蒸煮清洗、去掉雜質、真空干燥后,通過紡絲機的高溫融化制成纖維的半成品。繼而經過集束、拉伸,再加熱使其卷曲增加彈性,最后切斷烘干。整個過程在機器鏈條上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最近市場上對纖維的需求強勁。棉花的瘋漲導致很多涉棉企業紛紛調整棉織用量比例,化纖是第一大替代品,傳導下來,其下游原料塑料也沾親帶故的跟風漲價,廢舊塑料瓶當然也在此列。據一德期貨分析師任中杰分析,棉花價格的快速躥升,已經把還處在相對低價的PTA即精對苯二甲酸帶動了起來。PTA下游聚酯化纖長短絲價格暴漲讓貿易商與生產商瘋狂。價格連續的上漲,聚酯纖維行業開工率維持在高位,對PTA需求穩定。棉花持續創新高,帶動滌綸短纖需求飆升,滌綸短纖工廠開工符合提高成為拉動PTA需求增加的又一輛馬車,聚酯新增產能釋放還將刺激PTA需求的增加。上游方面,原油與PX價格不斷的攀升,對于PTA又起到了成本支撐作用。一些具備生產技術的企業,也開始利用廢舊塑料瓶生產聚酯纖維,“現在大的塑料瓶一般都在2毛左右了。比以前貴了5分錢,即使這樣,很多人還不愿意賣呢。”在小區中進行廢品回收的從業者對記者說。
據天津榮翔廢品回收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一般廢舊塑料瓶由個體廢品收購站回收后,賣給幾家大的廢品回收公司,這些回收公司會將廢品進行品類管理,就塑料而言,細分至同等質量甚至同種品牌,然后將不同種類的廢品賣給不同的公司加以粉碎加工。據業內人士介紹,很多化纖、紡織企業70%的塑料碎片是從國內各地購進來的,而這其中廢品回收再利用占很大比例,除此之外,還有將近30%需要從國外進口。據了解,一般的化纖車間每天要“吃”掉100噸左右的塑料瓶碎片,而從塑料瓶加工制成滌綸短纖維的損耗率很低,一噸塑料瓶大概有兩三萬只廢舊飲料瓶,差不多可以生產出等量的纖維,浪費率很低,利潤空間卻很大。
天津化纖公司負責人給記者粗略的算了一筆賬:小販收的廢舊塑料瓶約1毛錢一個,按一噸有3萬只塑料瓶計算,成本就是3000元/噸。而廢品回收公司大概以8300元/噸的價格回收,之后加工成化纖,以15000元/噸的價格售出。在這不多的中間環節中,利潤翻了五倍左右。在最近滌綸上漲的行情中,還出現了不少個體廢品戶囤貨的現象。
廢塑料瓶“被投資”
據了解,自從塑料瓶被行業內看漲以來,個體廢品戶之間的競爭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記者采訪的幾個居民區周邊來看,不足100米的距離就有兩家個體廢品站,而價格也相差幾分不等。據從業者介紹,其實它們之間不只互斥,還共生。“大吃小”的供求關系也在矛盾中存在著。“我們收回來有時候也會賣給那邊。”其中一個規模稍小的個體廢品站負責人指著遠處的別家站點對記者說:“只要價格合理,賣給誰都一樣。”
如此一來,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區域網。一個小區內居民的廢塑料瓶大致都會落在那幾個固定的個體戶手里,他們再轉賣給稍大一些的廢品站。而那些廢品站在接收的同時也在做零散的回收。而囤貨現象在他們這一環節就已經開始出現。目前塑料漲價趨勢明顯,那些囤貨的廢品戶已經有意識地參與“投資”,他們在低價時收購,找合適的時機賣掉。據了解,自9月末,塑料、化纖現貨行情啟動以來,個體廢品戶個個賺的缽滿盆滿。據業內人士表示:鏈條末端個體回收價格漲了不到50%,而傳導到原料加工企業,就目前市場價格分析,上漲了20%左右,而這中間30%的價格空間就被其中各回收環節吃掉了。化纖生產加工企業收不上來原料,只能提價回收,但越炒越高的價格更是加重了囤貨者看漲的心理。
“以前小個體也會直接把廢塑料瓶賣到這里,現在出現了一批囤貨商,他們的收購價格不比我們低,我們的貨源就被砍了將近一半。”一個大型廢品回收公司工作人員稱。回收公司的“不入貨”直接影響上游化纖加工企業的原料來源,“因為看漲而囤貨造成的假性供應缺口是棉花、化纖漲價之外對廢塑料瓶的又一價格推動器。”一家大型化纖加工企業相關負責人如是分析。
來源;新金融觀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