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以來蔓延國內的“柴油荒”至今沒有趨緩的跡象,而3000萬到5000萬立方米的民營油庫依然空空,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執行會長齊放指出,根本原因在于壟斷。
齊放向記者形象地描繪出了兩大石油巨頭在市場中的運營路線圖:壟斷盈利→國際油價上漲→壟斷利潤減少→減少市場供應(油荒)→調高國內油價→壟斷盈利。
在日前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舉行的媒體座談會上,該會會長張躍表示:“目前,對此次國內"油荒"的判斷,必須做深刻的分析,絕不能被表面化的東西所掩蓋,一葉障目將會誤導社會和公眾。而壟斷這一根源不打破,"油荒"年年有且會越來越激烈。”
對“炒油囤油”及“拉閘限電”造成“油荒”的荒唐說法,石油業商會進行了反駁。
該商會強調稱,民營批發企業占國內總數的1/3,自發生“柴油荒”以來,其3000多萬立方米-5000萬立方米的油庫基本無油,拿什么去囤呢?目前,國內沒有真正意義的成品油期貨或現貨交易市場,且成品油資源又被兩大石油巨頭掌控,長期統購統銷。若說炒油,那也只能是這兩大石油巨頭有資格、有能力在國內石油市場進行操作。
至于“拉閘限電”,這的確有一個突發的因素,因為必須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各地紛紛采取“去煤頂油發電”之措施,但其所造成的柴油增量,在油品市場供應總量中,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并非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樣帶來非常大的柴油用量壓力。
“柴油荒”在于石油壟斷造成的“饑餓”供應體制。石油業商會分析稱,長期以來,兩大石油巨頭控制著上游開采、中游煉制、下游零售三大環節,且還擁有原油、成品油的進口權。而在這缺乏充分競爭的單一主體的市場中,石油資源既不能自然流動又無法有效配置,生產與市場脫節,計劃跟不上市場變化。
值得關注的是,“柴油荒”于全國蔓延之時,我國第三季度還在大量出口成品油。據海關統計,1-10月,我國成品油出口總量達2290萬噸,同比增19.8%,其中,9月份出口290萬噸,10月出口188萬噸。同時,我國1-10月成品油進口卻同比減少5.9%。
事實上,發揮民營石油力量,對當下走出怪圈、化解“柴油荒”有直接作用。齊放說,目前,民營石油產能與零售網絡的優勢遠未發揮出來,6萬多座加油站占零售市場53%的份額,60多家煉油廠有年1億多噸的煉油能力。3000萬-5000萬立方米的油庫倉儲量更是效能可觀。
一而再、再而三的“油荒”也在催促石油壟斷領域的改革進程。
據張躍透露,關于完善石油市場相關體制、構建和諧的多元化石油市場秩序的報告,該商會已經起草完畢并提交政府有關部門。
該報告建議有三:一是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市場主體,建立公平的市場準入制度,營造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二是建立公平的石油進口市場體制。逐步放開對非國營石油企業的進口控制。在兩大公司大量進口原油的同時,給予地方煉廠原油進口權或使用權(可暫時先使用非國營貿易配額),并應逐漸增加這些企業的原油進口數量。
三是搭建可交易的市場平臺。在廈門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已在廈門設立“廈門石油交易中心”,并先期以國內民營企業和部分國有企業電子交易為主,打造成地區性石油交易中心。而條件成熟時,提請給予其石油期貨經營資格,發揮石油消費大國的需求優勢,爭奪世界石油產品價格話語權,在國際石油交易中為自己爭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周勇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