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結構調整 促進內涵提升


    時間:2010-11-26





      轉方式、調結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題。對于棗莊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來說,更為緊迫。面對煤炭資源枯竭的嚴峻現實,近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實施城市轉型戰略,著力打好發展煤化工、發展文化旅游、加快城市建設“三大戰役”,按照“傳統產業新型化、支柱產業多元化、新興產業特色化”的思路,重點培植八大工業集群、四大特色服務業,解決“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保、如何綠色發展”等問題,推動經濟社會邁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在推進城市轉型的過程中,對水泥等傳統產業,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發展?棗莊是水泥生產大市,全市立窯水泥生產線最多時達到267條,水泥熟料生產能力2505.4萬噸,產能占了山東省的三分之一,產品遠銷長三角地區,水泥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近10%。但近年來,棗莊水泥產業發展逐步陷入困境:由于立窯水泥能耗高、污染重,棗莊一度萬元GDP能耗量、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均居山東省前列;市外水泥市場嚴重萎縮,同行業間的惡性競爭進一步加劇,每噸水泥價格從最高時的280元跌至最低時的130元,有的企業甚至虧本銷售;大量的石灰石開采,使山體、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如果不盡快調整結構,傳統水泥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我們通過算好“三筆賬”,推動傳統水泥產業內部結構調整,逐步擺脫了這種困境。三年多時間,共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654.8萬噸,旋窯水泥產能由“零”增加到2680萬噸。

      第一筆賬,算效益賬。旋窯水泥與立窯水泥雖然單位能耗差不多,但噸利潤要高出50元左右。為此,我們下決心實施“壓立上旋”。三年多時間,新上旋窯水泥產能2680萬噸,占全市水泥產能的70%,每年多創造13億元利潤,實現了由水泥大市向水泥強市的轉變。同時,由于水泥行業競爭激烈、市場波動大,而小水泥企業生產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差、經不起折騰,要想生存發展,必須實現規模化生產。于是,我們積極引進市外資本,兼并重組分散的水泥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通過開展定點招商,引進了中國聯合水泥、葡萄牙誠通、香港上聯水泥集團等大型建材企業,把一批“小舢板”變成了“大輪船”,進一步增強了水泥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由于旋窯水泥標號高、應用廣,國家拉動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給我們的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2008年,我市一家旋窯水泥企業在京滬高鐵項目中中標,三年的水泥全部銷了出去。

      第二筆賬,算能耗賬。2007年全市水泥產量3700萬噸,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僅占GDP的3%,而能耗占總能耗的25%。3%的GDP產出,消耗掉25%的能耗,太不劃算。如果砍掉1000萬噸水泥,只影響全市GDP的1%,但騰出的能耗空間用來發展煤化工,產生的GDP比水泥至少高出10倍。算透了賬,我們橫下心淘汰小立窯。三年來,我們關閉立窯水泥生產線170條,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占山東省的30%,削減二氧化硫排放3.2萬噸,不僅較好地完成了節能減排任務,而且為發展煤化工等接續替代產業騰出了足夠的能耗空間。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煤化工項目總投資278億元,棗莊已成為全國產品最多、最具潛力、最有競爭力的煤化工基地。

      第三筆賬,算就業賬。立窯水泥企業的逐步退出,導致1.3萬工人下崗,而新建的旋窯水泥企業,僅能接收安置三分之一的工人;加上其他資源型企業的下崗工人,棗莊的就業壓力非常大。“人往哪里去”?發展工業主要是富財政,但就業富民的作用有限。像新上一個投資100億元的煤化工項目,只能解決1000人的就業;而服務業項目,平均每投資1億元,至少可安置1000人。解決就業問題,還得靠發展服務業。我們把發展文化旅游作為突破口,用新的視角挖掘棗莊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了臺兒莊古城這個“龍頭景區”,并通過開展二日游建立穩定的客源渠道,激活了棗莊旅游,帶動了服務業快速發展,促進了就業富民。近年來,水泥等資源行業從業人員占城鎮就業人員比重下降1.5個百分點,而服務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去年,棗莊三產投資增幅首次超過二產,高出43.4個百分點,排山東省第一;服務業新增就業人員7.4萬人,占全市新增就業人員的70%。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緊緊圍繞城市轉型,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新上產能,積極發展水泥制品相關產業,變外延擴張為內涵提升,推動水泥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來源;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