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說,工業涂料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就是工業涂料和民用涂料,今天主要為大家介紹一下工業涂料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預測。工業涂料在日常領域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比如:汽車涂料、建筑、冶金、制造、醫藥、交通、船舶和集裝箱涂料、工業地坪涂料、道路標識系統涂料等領域中,還有我們在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生活生產用品也經常能使用到工業涂料,比如:家具、家電、生產設備,乃至一只小小的鉛筆、一個鋁制飲料瓶子等等。所以說工業涂料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工業涂料可以說是涂料產業的支柱。那么工業涂料占涂料行業的比重是多少呢?據了解,以中國為例,2009年1~7月份,中國涂料總產量約為470萬噸,其中工業涂料占70%,而且這一比例還有上升趨勢。也就是說工業涂料市場還沒有飽和。
中國工業涂料產業結構
傳統上,中國的涂料油漆生產集中于珠江三角區,長江三角區和渤海三角區。從省份而言,五大涂料生產省份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在2009年上半年,前五大涂料省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其中,廣東一個省的產量就占了全國的17%。
中國涂料產業的產業結構導致涂料產業對中國政府四萬億的投資收益程度不均。政府對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扶持了建筑涂料產業,使建筑涂料產量在金融危機之下不降反升了3.6%。然而與此同時,工業涂料產業卻在歐美經濟疲軟的狀態下受到重創。2009年上半年,全國工業涂料產量下降11.8%,其中,五大省工業涂料產量更是下降18.6%,下降幅度是全國涂料總產量下降幅度的2.36倍。對涂料產業結構的分析表明,工業涂料的復蘇是整個涂料產業復蘇的基礎。
未來5年全球工業涂料需求將以3%速度增長
據了解,2010年至2015年期間,在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帶領下,全球對工業涂料的需求預計將以3%的速度增長。就整體而言,亞太地區的需求預計將增長4%,歐美和中國的需求預計均增長7%。
由于工業涂料主要應用在家具、汽車、紡織品、鞋類和食品包裝等方面,再加之現代民眾對涂料環保的意識日益加深,所以涂料市場的需求預計將從溶劑型轉向水性涂料。這還將導致在某些應用領域中,水性技術代替傳統技術。
編輯認為,水性涂料巨大的潛在增長力在全球市場上目前表現還不佳。根據外界研究數據預測,溶劑型涂料目前在歐洲市場上占66%,在亞太地區市場上占79%。而水性產品在這些市場則分別只占到22%和8%的份額。
工業涂料未來發展方向預測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涂料產業也面臨環境保護問題的考驗。“環保、節能、健康”是涂料產品必然的發展方向。而工業涂料因其在涂料產業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其對生活領域的滲透性,注定其要承擔起更重要的環保責任。
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說,節能環保低污染的水性涂料被普遍認為將最終取代溶劑型涂料。此外高固體分涂料、粉末涂料、無溶劑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也屬于環保型涂料。環保型涂料是涂料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盡管現在環保型涂料技術的發展還有待突破,但眾多涂料企業特別是國際涂料巨頭都在加大對環保型涂料技術研究的投入,以便能夠在未來的環保型涂料領域中搶先一步。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環保型工業涂料已經占世界工業涂料的20%左右,估計到2010年這一比例會上升到30%。而在歐洲發達地區,這一比例目前已經達到30%的水平。環保型工業涂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此外,在工業涂料的使用領域,無論是關乎人們日常生活的一般工業涂料涉及家電、家具等,還是工廠里的生產設備、鐵路道路橋梁、船舶、飛機等的防護涂料,都要求具有更高的耐候性以延長相關工業產品的使用壽命。也就是說,工業涂料的耐候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提高工業涂料特別是重防腐涂料的耐候性,也將成為今后工業涂料的重要發展方向。
從工業涂料市場的水平看,工業涂料的未來市場將向中高端市場集中其中高端市場還應該包括新興工業領域的涂料市場。是否能夠滿足中高端市場的需求可以檢驗一個涂企的真實實力。另外,中高端領域涂料產品的技術附加值高,向來為眾多涂料企業所覬覦。比照中國工業涂料企業普遍在低端市場“叱咤風云”的狀況,假若不改變技術上的劣勢將難以在未來的工業涂料市場競爭中立足。
縱觀當今中國工業涂料市場的局勢,盡管能夠深刻認識到市場蘊含的巨大潛能,國內涂企卻難有建樹,在與國際涂料巨頭的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同時國內涂企之間的競爭又十分混亂,缺乏有向心力的領導型企業。中國涂料企業若要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必須對以中小型涂料企業為主的生產模式進行整合以保證資金、技術的投入。首先優化自身的競爭能力,然后才有可能獲得跟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機會。在產品方面要把握環保的大方向,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把目光放在中高端市場以及新興工業領域的市場,改變以量取勝的傳統觀念,走以質取勝的道路。
來源:慧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