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乙烯看中國煉化市場競爭變局


    時間:2010-11-02





    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由中法兩國股東共同投資興建的我國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資石化企業,總投資10.13億美元,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萬噸。

    公司成立于1990年11月,1997年底全面投產,股東為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化(香港)石油國際有限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目前已經形成10余大類30余個牌號的產品生產能力。各種產品在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

    最近,關于乙烯的消息喜憂參半。

    可喜的是,國家統計局10月21日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乙烯產量同比增長36.9%。目前,我國乙烯生產裂解技術和分離技術都已實現國產化。

    令人擔憂的是,中東大量低價乙烯對我國市場的持續沖擊已造成一定影響。甚至有專家斷言,到2015年,中國乙烯的開工率僅為54%,近半數乙烯裝置可能停產。

    “乙烯市場越來越復雜。這不僅是乙烯產業的問題,而且是整個煉化產業格局的變化,是我國煉化市場競爭環境的縮影。”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所研究員郭海濤強調。

    乙烯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中東乙烯大量進入東亞市場早已開始,但它和我國石化市場從未像現在這樣聯系緊密。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資料統計顯示,中東地區的乙烯衍生物2008年以后產能每年以1.8億噸的幅度增長。其中,有1.7億噸產能用于出口,約一半的產量出口到東亞地區。而中國是這些產品的主要出口地。今年上半年,中東乙烯對亞洲等主要市場的供應量大幅增加,幅度超過50%。預計到2015年,中東地區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等石化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量合計能達1682萬噸。

    而據美國斯坦福咨詢公司(SRI)今年3月發布的預測報告稱,全球乙烯及其衍生物需求量到2015年才達1.16億噸。顯然,需求量和產量間的差距將導致一部分實力弱的企業降低乙烯開工率。預測同時顯示,5年后,東亞國家的乙烯裝置將以兩位數速度減產。

    中東乙烯如此大范圍擴張市場的原因何在?“成本是直接原因。”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原總地質師曾興球說。

    乙烯裂解原料費用約占生產成本的80%。原料越重,乙烯成本越高,即裂解原料的選擇,決定乙烯生產成本。現在,中東主要石油生產國2/3的乙烯是以乙烷和丙烷作裂解原料。乙烷和丙烷主要是天然氣的副產物。而中國乙烯生產以石腦油和輕柴油為裂解原料,它們主要是原油的副產物。而從全球看,天然氣價格只相當于原油的25%至60%。這直接導致了乙烯及衍生品的成本差距。據有關專家測算,中東地區的乙烯、聚乙烯、乙二醇生產成本僅為我國的20%至30%。

    中國煉化市場悄然生變

    “從乙烯困局我們能看到煉化產業國內外競爭形勢的悄然變化,即國際競爭國內化的問題,而且這種趨勢愈演愈烈。


    來源: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