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原油進口“四面八方”格局初現,“馬六甲困局”,這樣一個描述中國原油進口高度依賴海上通道的詞匯將成為歷史,石油運輸渠道的多元化,將有力保障我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在昨日召開的前三季度能源經濟形勢和全年走勢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王思強表示,9月,中俄原油管道竣工、中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開工建設,加之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和海上油氣進口線路,我國油氣進口通道格局初步形成。
我國是石油、天然氣進口大國,且進口量持續攀升。國家能源局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累計進口原油1.81億噸,同比增長24.1%;累計進口LNG液化天然氣677萬噸,同比增長達71%。
長期以來,我國油氣主要進口自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其中80%左右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這一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的海峽,承擔著全球原油和油品運量的約1/4,且海盜猖獗、恐怖分子活動頻繁,一旦通道受阻,將給我國的能源供應造成嚴重威脅。中國資源進口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即被稱為“馬六甲困局”。
隨著中國對國際資源的依賴與日俱增,“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顯然難以保障供應安全。在開拓石油運輸渠道方面,中國近年來在東北、西北、西南三大方向布子。中俄、中哈、中緬等陸上管道的建設和開通,直接打破了我國油氣進口對海上運輸的依賴。國家能源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陸上油氣通道完全建成后,每年至少可為我國輸送原油5700萬噸、天然氣420億立方米,占我國目前進口原油量的1/4強、天然氣消費量的一半左右,將有力緩解我國油氣供應不足的狀況。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認為,上述陸上國際油氣通道,除了能保障我國能源進口渠道暢通外,更重要的是能保障能源來源。這些油氣管道的起點俄羅斯、中亞、緬甸油氣資源豐富,是全球能源爭奪的“戰場”,除我國投建油氣管道外,其他國家也紛紛布局油氣管道,包括歐洲、印度和日本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和規劃的油氣管道超過了10條,“中國若不抓住先機、搶先鋪設,日后很難再有鋪管空間”。
-西北通道
中哈原油管道:起自哈薩克斯坦阿塔蘇,止于中國阿拉山口,年輸送原油2000萬噸。
中亞天然氣管道:西起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在新疆霍爾果斯入境,每年引進300億立方米天然氣。
-東北通道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管道斯科沃羅季諾,止于黑龍江大慶,年輸送原油1500萬噸。
-西南通道
中緬原油管道:起于緬甸西海岸馬德島皎漂市,止于云南昆明,年輸送原油2200萬噸,油源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
中緬天然氣管道:輸送緬甸西海天然氣,止于南寧,年輸氣120億立方米。
-海上通道
海上油氣進口線路:中國石油進口量的4/5依賴馬六甲海峽運輸。
來源: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