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整結構創新模式:清潔發展的核心理念


    時間:2010-10-09





      2010清潔發展國際融資論壇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調整結構創新模式。論壇的總主持人趙迎春說這是清潔發展的核心理念;本單元主持人中國市場學會會長、中國貿促會特邀顧問,原會長俞曉松則說得更直接:銀行在所謂創新模式上要對綠色發展說yes,相反要敢于說no,這才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更和諧清潔的發展。那么,銀行究竟如何支持清潔發展,如何實現模式創新。

      興業銀行601166行長李仁杰說:

      銀行在貸款上要考慮環境和社會問題

      關于清潔發展,有兩個問題是銀行必須要思考的,一是如何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二是公司的發展如何符合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簡單地說,銀行在貸款時要考慮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現在很多媒體把興業銀行叫做中國首家赤道原則銀行。什么叫赤道原則銀行?這要從2002年說起,當時國際金融公司聯合荷蘭銀行、巴克萊銀行等九家銀行,在英國倫敦的格林威治舉行會議,商量制定一個行業的規劃,這個規劃要求在做項目融資時,要思考保護環境。這一原則發布以后,國際上的NGO組織提出這種規劃不應該成為富人的俱樂部。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項目融資要遵守這一規劃,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遵守這種規劃。我們經常管發達國家叫北面,發展中國家叫南面,南北都要遵守的原則就是赤道,這個規則就叫做赤道原則。今年上半年全球主流銀行中目前已有67家宣布遵守這一原則。

      2007年,我代表興業銀行在澳大利亞正式簽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2008年我們正式宣布加入赤道原則。圍繞著赤道原則,這些年我們做了很多工作。通過這些年實踐,我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體會。第一,能夠把實踐經驗轉變為公司治理的共識。作為一個企業要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減少發展中的環境代價,應該成為我們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有一句話叫做“寓義于利”。銀行做業務要考慮盈利,但這種盈利要體現社會的責任。現在,我們銀行有一種公司治理的共同理念,就是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要講企業的社會責任。有了這種共同認識,在經營活動當中銀行上下就會很自覺的遵守這一原則。第二,赤道原則是項目融資過程中必須要有的約束,也就是說要遵守一些環境保護、解決社會問題的行業規約。客觀上,是對企業、對銀行、對項目業主的一種約束。對這種約束我們與其被動地接受它,不如主動地把它理解成這是一件好事,而且在這過程中打造我們與別人不一樣的競爭優勢。比如說,赤道原則在中國落地后的第一個項目貸款是福建的發電項目。業主是全國很知名的大企業,所以在這一項目融資的時候,很多銀行在爭取,其中包括國有大銀行。興業銀行在中國算是中等銀行,在爭取這一項目融資過程中并沒有什么優勢。但我們找他們的時候,說:我們是中國首家赤道原則的銀行。你們發電企業在做這個項目過程中,肯定有一些碳排放,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肯定有拆遷、環境保護等問題。我們有一套流程、規劃能幫你處理好這些問題。他們一聽我們的介紹,感覺挺好,認為我們能幫他們處理好環境方面的事,提高這個項目在社會上的形象,所以,在選擇銀行合作的過程中他們就選擇了和我們興業銀行合作。第三,做綠色業務過程中,把我們原有的制度、流程以及對項目評判的工具進行了全部的處理、再造。也就是說,在發展這些業務的過程中,對我們興業銀行進行了全面的再造。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環境資源監督管理機構主任李建軍強調:

      低碳科技發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所以,一定要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發展中國自己的低碳技術。

      目前,中國的科研體系和生產體系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產品開發能力低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的知識產權,科技投入較低,無法形成一個集科研、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完整鏈條。基本還是進行仿制或者為別人代理生產,依靠廉價勞動力、資源能耗的大量投入來賺取國際產業鏈低端的微薄利潤。

      如果單純地以碳減排為核心,貿然向發達國家看齊,把當前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發展清潔能源上,那么,就不得不依靠商業渠道、花費大量外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這對于尚不富裕的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顯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為此,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的趨勢,中國應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適用技術的層次體系,做到各種技術之間互相協調與推動。不僅要加大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力度,也要著力加強新能源技術、清潔煤技術、節能降耗等戰略性技術的研發和儲備。

      現在,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引導下,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將發展新能源產業視為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著力點,都希望在這場世界新能源產業的角逐中拔得頭籌。

      然而,發展低碳經濟確實為中國提供了一個跨越趕超世界的契機,但在當前推進低碳經濟發展中,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統籌與協調、經濟與社會、資源與生態的各種關系,決不能一味地追求低碳,而忽視國情。應該在理性看待當前世界新能源產業這場角逐的基礎上,正確把握能源現狀,科學推進低碳產業發展。

      中國銀行601988金融總部客戶關系總監黃金老談:

      清潔發展:實現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近百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然而對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正在給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主要表現在:一是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與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化石能源面臨匱乏甚至枯竭的危險。二是化石能源消耗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大量增加,氣候與環境不斷惡化,對全球生態構成了嚴峻挑戰。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能源使用上做好“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工作。所謂“節流”是要提高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延緩化石能源消耗速度;而“開源”則是要通過技術創新,積極研發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開辟一條清潔發展之路。

      清潔能源具有資源潛力大、污染低、可循環利用等特點,可以有效緩解能源儲備與需求間的矛盾,有效解決氣候與環境問題。在世界范圍內,開發清潔能源、鼓勵清潔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正在積極開發以綠色和低碳技術為特征的新型能源,加快推動清潔發展,積極搶占下一輪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近年來也不斷加大對清潔能源的研發利用,積極探索適應本國國情的清潔發展模式,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從中長期看,能源需求仍將保持較為旺盛的增長態勢。面對經濟發展、能源消耗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大力推進清潔發展戰略,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倡導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已成為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清潔發展具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等特點,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具體表現在:第一,對金融創新的要求更高,清潔發展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模式和高技術含量的金融工具。第二,對銀企合作的要求更高,清潔生產、清潔流通和綠色消費的推行使得行業邊界模糊化、復雜化,要求大產業思維和多行業的投融資合作。第三,對金融市場體系的要求更高,需要金融市場進一步整合,建立多層次投融資體系,拓寬金融運行邊界,增加金融交易維度。第四,對投融資渠道的要求更高,清潔能源項目往往資金投入大、建設周期長、資本規模起點高,需要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共同支持。

      伴隨著中國清潔發展戰略的加快實施,綠色金融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機遇。首先,清潔發展項目蘊含著對金融中介服務的巨大需求,商業銀行通過提供項目融資、財務顧問、賬戶管理、基金托管等業務,可以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其次,綠色金融作為一項全新的業務,要求商業銀行創新業務運作模式、金融產品服務和風險管理方式,客觀上可以提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動力。另外,通過綠色金融理念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的企業形象和品牌美譽度。因此,商業銀行既要成為綠色理念的“推廣者”,更要成為綠色服務的“踐行者”。這既是中國銀行業在新時期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適應經濟發展趨勢的戰略選擇。

      盡管綠色金融是大勢所趨,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綠色金融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服務體系和功能還有待完善,發展綠色金融在目前還存在如下制約:一是對綠色金融規律和知識掌握不足;二是綠色金融服務的工具和人才相對欠缺;三是綠色金融業務比較新,風險相對較高;四是綠色金融外部性強,而政策激勵措施不足,單從盈利角度出發,銀行積極性不夠。對此,需要從商業銀行自身和外部環境兩方面共同努力,解除制約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障礙。

      從商業銀行自身講,一要處理好項目信貸與環境信貸、制造業信貸與服務業信貸、生產信貸與消費信貸、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以及信貸產品創新與衍生工具創新等方面的平衡關系,合理配置信貸資源;二要積極創新綠色信貸金融產品,探索建立支持清潔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三要制定綠色金融人才的中長期培養計劃,在企業內部形成綠色發展共識。在外部環境層面,一是盡快出臺綠色金融激勵政策,鼓勵商業銀行資源向綠色業務傾斜,二是完善金融市場基礎要件,包括培育中介服務機構,構建統一的交易平臺,開發期貨、期權等相關金融衍生產品等。

      有著近百年悠久歷史的中國銀行,長期以來高度重視運用金融手段,推動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在清潔發展戰略指引下,中國銀行積極踐行綠色金融理念,充分發揮銀行信貸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在全行頒布實施了《支持節能減排信貸指引》,積極支持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大力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項目建設,將信貸資源向綠色效應顯著的領域配置。截至目前,中國銀行綠色信貸資金投放余額已經突破1800億元,有力推動了清潔能源和節能減排的發展。

      未來,中國銀行將繼續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清潔發展戰略,在信貸審批中,對高耗能、高排放和落后產能行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對于清潔發展產業,積極傾斜信貸資源,力爭相關產業信貸增幅超過全行公司信貸平均水平,擴大產業信貸占比。加強對清潔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趨勢與金融服務需求的研究,在細化信貸支持政策,優化授信服務流程,提升信貸效率的同時,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充分發揮中國銀行在貿易融資、出口信貸等領域的專業優勢,全力支持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的大型項目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發突破。

      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農業/環境/林業部門主任白嘉德說

      世界銀行所提供的資金應該有益于改善氣候變化

      現在綠色融資渠道中有些是有特定的指定用途,專門用于氣候變化,還有一些是比較泛泛的,不是專門針對氣候變化的。

      第一類資金,所有一切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建立起來的專門基金和機構都可以稱之為專門用途的資金。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全球環境基金,是按照《京都議定書》相關規定投資的。

      第二類資金,就是投資性基金,是發達國家設立的。但這個基金的設立是用于氣候變化,但不是專門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下所設定的。為什么這些發達國家要在氣侯公約之外設定這些基金,原因是因為談判不是太好,像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認為還要做氣候變化與綠色的項目,于是,他們在一起拿一筆錢支持與這相關的項目。

      第三類資金來自于市場。這些資金來源很多,可以是風險基金、私募、非政府資金等等,這些可以是有針對的,也可以是獲取利潤的。第三類項目可以是非政府、非聯合國的,帶有公共性質的項目,他的特點主要是給一些綠色、環保項目提供擔保,或者說減少一些其中面臨的障礙,或者說提高項目本身的利潤。

      資金來源比例非常有意思,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和90%。目前要求發達國家政府拿出更多的錢,超過10%,要達到20%。但實際上,來自于政府的錢是不會超過20%的。在哥本哈根的會議上,很多人提出應該增加,他們希望2012年能增加到200億。而且還有人說,從2012年以后總的資金應盡快增加,預計到2020年達到1000億。而且在做這個過程當中,很多人說到杠桿原理,希望政府拿出來的1000億起到杠桿作用,促進全社會各部門也拿出資金,希望這個杠桿比率是1:10,這樣到2020年氣候變化的資金就能夠達到1萬億。

      能源的消耗正在上升,伴隨而來的排放也在上升。大家都在問一個問題,在中國、在全球,目前能源的消耗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什么時候能夠達到峰值,并且下降呢?現在根據世界上做的很多研究,目前的趨勢是2025年會達到最高值,之后就要逐漸下降了。

      那么,如何讓這一趨勢減緩?第一是能源效率的提高,第二是進一步減排,這就需要通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會比簡單的新技術大得多。所以說,我們這一研究表明,今后重點應該放在能效提高上,因為可以減少80%的排放。

      這里介紹一下世界銀行針對碳融資的一些原則,原則一方面要幫助這些相關的使用國,要提供這方面的資金,除了提供資金,我們希望幫助他們建立起規則。碳項目開發所需時間非常長,不僅有不確定性,而且有很大的風險。我們除了提供融資之外,還有一點是要協助降低風險。世界銀行提供的資金,不是簡簡單單地只提供啟動資金,還要避免產生負面影響。世界銀行所提供的資金,應該是有益于改善氣候變化的。除了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提供資金之外,針對CDM的項目,對核正核查也提供支持,如果沒有良好的核證核查,就無法給買家或碳市場提供信心和信任度。


    來源;國際融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