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公布的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中,并沒有見到氮肥企業的身影。可以說,在“支農”的身份背景下,氮肥行業依然享受著“特殊待遇”,沒有列入國家重拳出擊的范圍內。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我國氮肥行業良莠不齊的現象已經比較嚴重,先進產能與落后產能的差距非常大,且落后產能所占比例仍然很高。目前,我國8萬噸/年以下合成氨裝置約占總數量的40%、占總產能的16%左右,是導致我國氮肥行業產能分散、競爭力弱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我國氮肥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步子已經邁開。相關行業協會起草的《合成氨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已上報,工信部也組織了同類課題研究。但從目前的意見看,現有產能和新增產能被區別對待,在能耗、水耗、“三廢”排放等方面,現有產能的存續條件比新增產能更加寬松。這樣的政策有利于行業穩定發展,但不利于淘汰落后產能。
今年以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一些落后的氮肥產能由于缺乏競爭力,已經陸續停產或關閉。日前,中石化也宣布將逐步退出氮肥生產。隨著國內天然氣價格調整,一些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大中型氮肥企業將不得不調整原料路線,甚至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從新項目建設情況看,近5年來,國內新增尿素產能年均約400萬噸左右,未來3年也將保持相近的增長速度,新增產能主要源自中型氮肥企業繼續擴張和新進企業的大規模建設。總體上看,我國氮肥行業發展呈現出“兩頭退、中間進、外部進”的格局。
可以說,目前我國氮肥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正在依靠市場經濟手段進行。資源和經濟效益是導致中石化和天然氣氮肥企業退出的關鍵因素;新增產能必須以獲得資源保障為前提;現有落后產能則需通過必要措施渡過安全關、環保關,但如果長期虧損,將不得不面臨關停。未來我國氮肥行業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市場化進程,參與到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中來。落后產能應該及早找到生存和發展出路,轉產和疏導將是更好的選擇。
來源: 中國化工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