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機為國內焦炭行業帶來挑戰與機遇


    時間:2010-09-20





      焦炭的上游原料——煤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近年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焦炭和焦煤價格波動幅度大、頻率高,加之焦化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與焦煤行業未能協調發展,我國焦化產業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復蘇緩慢。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焦炭價格從當時最高的3000元/噸急速下滑至1250元/噸,國內焦炭企業集體限產、停產,國內焦化行業深陷泥潭。時至今日,國內焦炭價格也未能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水平。2009年,我國A股市場5家焦炭上市公司中有4家出現虧損。

      我國焦炭行業運行態勢

      焦炭是冶金、機械、化工行業的主要原料和燃料,其中以冶金行業的高爐煉鐵消耗量最大。從各行業焦炭消費結構看,鋼鐵行業消費比重逐年提高。根據統計,2005年我國鋼鐵冶金行業焦炭消費比重在85%以上,2006年達87%,2007年又降到85%。由此來看,鋼鐵行業焦炭消耗對焦炭行業的影響最大。

      但是,我國焦炭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不合理。當今,發達國家95%的焦炭生產能力布局在鋼鐵企業內部。焦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氣、余熱等能夠在鋼鐵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而我國鋼鐵企業用焦量雖占焦炭產量的80%左右,但只有33%的焦炭生產能力布局在鋼鐵聯合企業內,67%的焦炭生產能力為獨立的焦化企業所有。這使得我國焦炭工業綜合利用水平較低,未來應通過發展化工產品來提高綜合利用水平。

      由于我國焦化行業缺乏控制上游焦煤資源的能力,下游鋼鐵企業在遇到市場需求下降時,會首先減少外部焦炭采購,國內獨立的焦化企業因此處于“兩頭受壓”狀態,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特別是在經濟周期向下波動時,這些獨立焦化企業受到的直接沖擊最為明顯。

      從2008—2009年我國焦炭生產總量、焦炭價格變化及進出口數量三個指標上,可以大致了解近年來我國焦炭行業的運行態勢。

      2008年1—6月,我國焦炭產量與2007年同期基本成平行態勢;7—9月,鑒于北京周邊六省市企業限產減產,焦炭產量有所下降;9—12月,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粗鋼產量大幅下跌,導致焦炭產量同時下降。2009年1月至今,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下,我國鋼鐵行業逐步回暖,焦炭需求出現了一定回升,產量基本與2008年同期持平。

      從2007年到2008年7、8月份,我國焦炭價格一路上漲,僅2008年上半年累計漲幅就達1500元/噸,超過此前兩年的累計漲幅。然而,在大家普遍認為后期市場仍會繼續穩步運行的時候,2008年下半年焦炭市場意外出現轉變。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焦化行業急劇萎縮,焦化企業大面積減產、限產,焦化產品價格大幅下滑,行業面臨著全面虧損的嚴峻挑戰。進入2008年12月份,由于有限的價格泡沫已被擠壓,且受到各種利好政策影響,以及中小鋼廠的不斷復工和焦化企業的大面積限產、停產,焦炭價格才得以止跌回穩。

      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煤炭價格大幅下滑,國內煤炭價格雖有所下滑,但仍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使得我國焦炭出口市場進一步萎縮。據統計,2008年我國出口焦炭及半焦炭1212.7萬噸,較2007年下降20.7%。2009年,我國共出口焦炭及半焦炭54萬噸,較2008年大幅減少1158萬噸。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等焦炭傳統需求國,自2008下半年以來紛紛縮減鋼鐵產量。2009年,世界鋼鐵行業中除中國大陸以外的其他鋼鐵生產國家和地區的生鐵產量大幅減少10141萬噸,減產22.24%,相應減少焦炭消費約5000萬噸。這些國家和地區鋼鐵產量的大幅下降,使自有焦炭供大于求,從而對我國焦炭的需求大幅減少。

      相反,我國進口的煉焦煤價格維持高位,有時還會出現煉焦煤、焦炭價格倒掛的現象,國內一批大中型焦化貿易企業充分利用沿海的區位和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時機,以及相比國內焦炭價格低的優勢,擴大了焦炭進口,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焦炭市場的過剩局面,給國內焦炭生產企業帶來了更大壓力。

      危機多層傳導沖擊我國焦炭業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實體經濟開始逐漸步入寒冬。金融業遭到重創就如同一個人得了心臟病,心臟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會疼痛或者萎縮。從這個比喻上不難理解,金融業對實體經濟最直接、最大的影響是“惜貸”,即銀行不愿意向企業提供貸款,或者提高貸款利率。面對籌資困難和利率的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規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萎縮。

      另外,金融危機會使實體經濟領域的消費萎縮。普遍出現資金短缺的金融系統在限制企業貸款的同時,也在減少消費信貸,導致消費支出減少。此外,金融危機還會使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需求下降。銀行貸款難或者貸款利率高,人們就不會愿意投資,新企業不會開工,也不會有新的工作崗位,現有企業也不會擴大生產規模。開工率下降,生產規模縮減,人們的收入就會下降,對于耐用消費品的需求也會下降。這些自然會導致工業生產原料需求下降,鋼材、金屬、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都將受到影響。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金融業因所持有的美國銀行債券大幅貶值而直接蒙受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世界貿易環境惡化導致我國出口增速回落。在出口、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貿易是我國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作為我國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的歐洲和美國內需減緩,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統計顯示,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減弱等因素影響,2008年上半年,我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遭受損失較大。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種傳導模式:第一,國際金融危機→全球實體經濟→中國實體經濟外貿→中國實體經濟內需;第二,美國次貸危機→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金融體系→中國實體經濟消費;第三,美國次貸危機→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金融體系→中國實體經濟投資。

      金融危機對我國焦炭行業的影響,首先是焦炭需求,然后通過“消費倒逼”作用于焦炭供給,迫使企業和政府做出調整。這里的需求,主要是下游冶金工業對焦炭的需求,在這部分需求中,鋼鐵工業占到85%。而拉動鋼鐵消費的下游產業,包括建筑、機械、汽車、鐵路、船舶、石油及天然氣、集裝箱、家電等行業,這八大行業的鋼材需求約占我國鋼材總需求的80%。上述行業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多數都有投資大、回收期長的特點,較大程度上依賴于融資,比如建設工程一般都需要銀行貸款來融資,船舶、鐵路、石油及天然氣的訂單很多時候也需要通過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進行融資;第二,有些行業的產品屬于耐用消費品,其需求與購買者的心理承受力、經濟環境等關聯緊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如汽車、家電、房地產業;第三,一些行業的需求與全球貿易活動繁榮息息相關,如船舶、集裝箱等;第四,某些行業可以通過政府投資來完成,如建筑、鐵路、石油及天然氣行業,給政府調控留下了余地。

      在第一種傳導模式中,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實體經濟出現不同程度衰退,從而對我國鋼鐵業的出口形成沖擊,進一步影響到了我國焦炭行業。由于我國直接和間接出口鋼鐵產品折合粗鋼已占到我國鋼鐵產量的23%左右,國際需求的下降致使這部分產品滯留于國內,使國內鋼材庫存大量增加,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危機導致我國鋼鐵產量出現負增長,市場需求萎縮,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多數企業由盈利轉為虧損。2008年四季度,我國鋼產量同比下降13.65%,10月份當月粗鋼日產量115.81萬噸,較6月份最高的日產量156.48萬噸下降26%;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同比下降13.06%,其中10月份下降19.4%。

      我國焦炭生產企業本來就處于產業鏈的被動地位,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周期性向下表現非常明顯。經過以上層層級級的傳遞后,國際金融危機傳導到我國焦炭行業,導致焦炭價格一落千丈,大多數焦炭生產企業出現虧損。

      在第二和第三種傳導模式下,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股市包括中國股市下跌,股票持有人財富減少,消費受到抑制,同時導致我國融資環境惡化,市場風險加大,投資者信心下降。第二種是說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的收入增長減少,甚至面臨失業的危險或者已經失業,對待家電、汽車等產品消費更加謹慎,更多的人放棄買房計劃。第三種則使建筑、鐵路、船舶等行業投資信心下降,出現投資低迷。危機在金融體系的傳導速度更快,其傳導至我國消費和投資領域,從而對上游的焦炭等資源品帶來了沖擊。

      政策刺激對焦炭行業作用有限

      為減緩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阿根廷政府2008年推出了總額高達132億比索約合37.7億美元的振興經濟計劃;英國政府2009年1月公布了總額高達23億英鎊約合32億美元的汽車業扶持計劃;美國眾議院則通過總額為819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主要用于大規模投資和退稅;歐盟委員會公布了一項總額達35億歐元合46億美元的能源投資計劃……此次危機的嚴重性由此可見一斑。

      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我國政府頻頻出手:2008年年底,國務院出臺了規模達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2009年年初又通過了鋼鐵、汽車、紡織、裝備制造、船舶工業、輕工業、石化產、電子信息業、有色金屬和物流業等十大行業振興規劃;為促進消費,財政部、商務部2009年預算補貼200億元推廣“家電下鄉”方案……這些舉措有效拉動了處在下行周期的中國實體經濟。

      此次擴大內需措施中的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部分,對焦炭下游的拉動最為直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等一系列擴大內需的建設項目需要大量的鋼鐵,對拉動焦炭消費需求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政府投資拉動的需求,是短期“治標”的辦法。

      然而,盡管國家大力支持,調控力度如此之大,2009年我國焦炭行業還是出現了全行業虧損,這與國內焦炭行業的生產剛性,政策的時滯性,以及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緩慢關系密切。另外,國內焦炭產業低效的生產方式,產能嚴重過剩也加大了焦炭產業復蘇的難度。

      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借機進行產業并購和整合。金融危機后,我國焦化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技術層次低、產業集中度低、缺乏資源控制等問題更加突出,而此時正是我們加快行業兼并重組的好時機。

      這里的兼并和重組,包括橫向的行業內部并購,也包括縱向的產業鏈整合。

      而這里要說的是,政府主導的行業整合是必要的,但市場化的兼并重組方式更有效率,也更能反映市場需求。在經濟發展低迷期,因為面臨重重壓力,我們可以藉此有效實現優勝劣汰,淘汰落后產能。市場化的競爭將使弱勢企業要么選擇退出市場——被淘汰,要么尋找機會,尋求與優勢企業進行聯合重組。之所以現在是培育市場化并購的良好時機,是因為此時并購、重組的成本較低,成功率高,能大大加快我國焦炭產業的整合、兼并速度。

      加快行業技術進步。歷史經驗表明,危機往往是一次洗牌的過程,而贏家多是在危機中積極尋求創新的人。目前,我國焦化行業已經形成巨大的生產規模和實際生產能力,足以滿足高水平鋼鐵生產的焦炭需求。當前,我國焦化行業應該加快經濟方式轉變,盡快實現全行業向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為先導的焦化產品精深加工和石化產品市場開拓的方向轉變。

      推出焦炭期貨,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合經營。推動焦炭期貨上市,既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我國煤焦市場體系發展改革的需要。金融危機以來,焦炭價格的急速漲跌讓大家意識到焦炭行業與金融系統的緊密聯系,在此時推出焦炭期貨,為業內企業提供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合經營的手段,對于改善焦炭行業經營方式,提高行業抗風險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焦炭價格波動劇烈,相關企業深受其苦。焦炭期貨的推出有利于國家宏觀調控,保持焦炭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期貨市場的價格平緩功能有助于保持產業投資者信心,改善投資環境,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幫助焦炭企業“御冬”,同時實現煤、焦資源的優化配置。

      總而言之,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衰退等不利因素的挑戰,市場的低迷降低了我國焦炭行業的利潤,但困難是暫時的。此次危機的發生,將加速我國焦炭行業重組的步伐,推動行業技術升級,加快焦炭期貨推出。所以,危機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我們要正確理解、對待此次危機,從危機中吸取教訓,改善不足,增強我國焦炭行業整體的抗風險能力。

      

    來源:世華財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