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嗅金”清潔技術調查
下一個爆發點在哪里?
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尋找一個特定的行業,它并不一定是資本市場上利潤最高或者回報最迅速的,但它肯定有著格外令人羨慕的一面:其所身處的市場似乎綿延不絕、前景形勢一片大好。
這些行業總是幸運的近乎奢侈:一旦獲得足夠的融資,極速擴張的市場就可能會將它推上一條平坦的發展軌道。在中國三十多年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領得如此“風騷”的產業歷經數度更迭。但眼下,符合這一標準的,或許是伴隨著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應運而生的清潔技術產業。
資本“嗅金”清潔技術方向是什么?看好市場空間還是技術優勢?風電和太陽能能否再引融資盛宴?資本青睞的下一站是哪里?從單純的替代能源開發轉向清潔技術應用領域,是否成為趨勢?
近日,本報記者分別采訪了8家私募股權基金,它們分別是:VentechChina、VantagePointVenturePartners下稱VPVP、聯想投資、圓基環保資本、斐然資本、北極光創投、德同資本和青云創投排名不分先后。試圖就上述問題給出全景縷析。
據美國BCC研究公司提供的數據,2007年,美國清潔技術市值為542億美元,2008年增至578億美元,2013年可望達到886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8.9%。
而美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資集團中國區首席代表劉曉雨則向本報記者透露,2010年第二季度全球風險投資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入是21億美金,其中,中國僅為3000萬美金。
單從數字來看,中國的清潔技術市場實在是顯得“落寞”。不過,對于嗅覺靈敏的的私募股權基金來說,這個市場的競爭卻已經是“火熱的一片天”。
據中國風險投資協會統計,清潔技術在2009年已經成為15個行業中風險投資感興趣度最高的行業,比例高達78.9%。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其近期實際的投資額與投資項目上,清潔技術幾乎成為不可或缺的重點,牢牢扯住眾投資者們敏感的神經。
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低碳經濟發展戰略上升至國家層面,中國從事清潔技術領域的企業必將會在全球范圍內成為資本市場爭奪的“寵兒”。而對于生性逐金的VC&PE來說,自然不可能錯過這樣一場全球性的財富盛宴。
市場、技術、政策、管理團隊,這基本上概述了所有私募股權基金“狩獵”的原始動力,一旦齊備上述要素的項目出現,多家私募股權基金一擁而上是必然之勢。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各家對上述4項因素的傾向性有所不同,最終的投資方向則可能大相徑庭。
市場第一
做清潔技術投資與IT投資有著本質的區別:IT有了自主創新的技術,推而廣之后會創造一個市場;而清潔技術的投資卻是污水、垃圾、空氣污染已經存在,地域性非常強。這是一個吸入式市場,必須以問題商業機會先導。
實際上,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之后,“綠金”概念便成為備受熱議的話題。
而對于圓基環保資本首席執行官兼董事總經理陳家強來說,盡管可能沒有如此形象的概念釋義,但“從綠到金”的奧秘他早已了然于胸。
在成立圓基環保資本之前,陳家強曾任職于香港中華電力,早于2003年便開始接觸新能源領域,尤其是風電行業的投資。
“很多人覺得我們是在做公關。”陳家強坦言,因為當時開發風電成本高且沒有政策優惠,“現在誰都知道新能源方面有利可圖,但是今天才來關注這個行業,都不知道把錢投給誰。”
美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資集團的報告稱,今年上半年風險資本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創歷史新高,達到40.6億美元,已經高于2008年上半年的歷史高點40.4億美元。
這樣的“歷史新高”可能還只是一個開始。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決定,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15%左右。
更通俗和激動人心的說法,則是7月20日最新編寫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提出,2011-2020年,中國將累計增加新能源產業直接投資5萬億元,投向包括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
不過,盡管有政府如此利好的政策推動,在面對清潔技術的投資項目時,擁有無數成功經驗的VC&PE們,并不沒有覺得做新的決策更容易些。
實際上,多位被采訪的對象均向記者表示,核能準入門檻過高、風電投資熱潮減退、太陽能核心技術缺乏、生物質能則成本太高等。相比之下,一些側重于節能減排的清潔技術受到更多的關注。
“風投們往往希望企業有明確的市場和客戶,技術可能排在第二位,如果有技術壁壘那就更好。”一位熟悉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的人士表示。
對此,專注從事清潔技術風險投資的青云創投表達了相似的意見。
9年前,青云創投的創始人兼總裁葉東選擇了冷門的環保產業,在全球首創性地把風險投資聚焦于此。
但葉東很快發現,做清潔技術投資與IT投資有著本質的區別:IT重視技術,有了自主創新的技術,推而廣之后會創造一個市場;而清潔技術的投資卻是污水、垃圾、空氣污染已經存在,地域性非常強。這是一個吸入式市場,必須以問題商業機會先導,找到能就近解決問題的方案,無論技術是否先進,來自中國還是美國。因此,在投資的方向上,他需要更加注重對行業的深入研究而非單純的對國外趨勢亦步亦趨。
青云創投合伙人張立輝向本報記者解釋,“Clean-tech是一個可以以10-20年為期來衡量的話題。就目前來說,技術并不是中國Clean-tech唯一的重心。”
他認為,中國和美國的背景不同,中國目前Clean-tech發展仍處于起步期。現階段在中國做清潔技術,不僅僅是為了開發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新能源,而是要更加重視提高存量市場的能源或資料使用效率。
“如果把煤、水等資源產品目前的使用效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價值可能比花費成千上萬美金去開發一個世界級的新能源技術,要實在得多。”張立輝稱。
在青云創投的網頁上,記者了解到,其所投資的25家公司按照能源效率、環境保護、新材料、清潔能源、可持續農業、可持續交通六個領域劃分。
張立輝表示,清潔能源只是青云眾多清潔技術投資領域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他們更愿意關注對資源存量市場的改造。如在低壓輸電領域,“很多地區11千伏輸電線線損高達20%-30%,就意味著每傳輸1千瓦的電要損失30%的電力,減少這樣的損耗,對中國意義更大。”
然而,提及同樣是針對存量市場的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前述熟悉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的人士則認為,“和CCS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相似,IGCC有市場和一定的技術,但是因為沒有明顯的政策傾斜,所以我們也不會投。”
技術派邏輯
在鄧鋒看來,量產化本就是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因為中國在生產上的優勢,使得中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技術的組成部分之一。
技術與市場,到底哪一個更重要?看起來,這又是一個令人費解的“魚與熊掌”命題,也許可以兼得,只是現實往往事與愿違。選擇的天平傾向哪邊,則決定了其通往綠金道路的占領方向。
此前,北極光創投一向以偏好技術型企業著稱,綠色產業中注重技術創新的企業往往能得到了北極光的青睞。
而在本報記者采訪的8家私募股權基金中,青睞“技術為王”的仍非寥寥。這樣的分歧,似乎可以解釋為戰略取向和專業訓練的不同,導致了市場派和技術派不同的邏輯思維方式。
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鄧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不認為在中國投資要以市場為主,技術為輔。”他解釋,“清潔技術與IT領域不同,任何一項技術從實驗室出來后,都要量產,否則就不能算是整體的技術。”
在鄧鋒看來,量產化本就是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因為中國在生產上的優勢,使得中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技術的組成部分之一。
今年3月,由北極光主領,紅杉資本、德豐杰和德同共同參與,為普能公司PrudentEnergy提供了2200萬美元投資。加上此前集富亞洲、三井創投和中歐資本等知名機構的1000萬美元投資,普能正式完成第三輪高達3200萬美元的融資。
普能專注于新型大容量儲能產品——釩電池的技術研發與商業化應用。自從2009年1月,成立不到3年的普能花215萬美元,低價收購了世界釩電池老大——加拿大VRBPower公司之后,它就成為了電化學儲能界的明星。
對于投資致力于儲能技術的普能,鄧鋒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普能在技術上仍有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我們才覺得長期發展的潛力。儲能產品今天就有市場,但技術上仍有一些挑戰和難度,這實際上正是我們投資的機會。”
“任何清潔技術想要獲勝,創新能力都很重要。”鄧鋒認為,清潔技術的更新換代實際上很快,不像某些行業僅靠客戶群,就具有了競爭的壁壘。
對此,德同資本合伙人邵俊很認同,他向記者解釋,清潔技術的落腳點就在“技術”。“技術可以提高效率來降低成本,摩爾定律在這個領域同樣適用。”
熟悉風險投資的人都知道,邵俊當初就是因為投資了無錫尚德而在業界聲名鵲起,只是那時他還在龍科創投。
邵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太陽能領域技術非常重要,但同質化競爭的企業已不在他的選擇范圍。他直言,不排除個別企業山寨能力很強,如果技術壁壘不夠高,“最多只能保有先發優勢,很快就會有人把成本降得更低。”
供職于德同之后,邵俊選擇了喜瑞能源技術公司SIERRASOLARPOWER。這家2007年1月創建于美國硅谷的公司,致力于開發一種下一代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解決方案,直接在玻璃襯底上制造多晶硅太陽能電池,以實現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和低成本。
VPVP合伙人李峰同樣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他透露,目前在看兩項技術:一項是類似于噴氣發動機的風機技術,一項是利用溫差效應的光熱發電技術,叫做Solid-stateSolarThermalTechnology。
“這兩項技術都屬于下一代的技術,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李峰認定,這樣的技術一定會規模化的應用,“只是需要一段時間。”
同樣是有外資背景,VentechChina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表達了技術的重要性。
“動力電池和風力發電方面,我們進行了整個產業鏈的調研,最后決定不介入該領域的投資。”VentechChina合伙人郭佳告訴記者。
她認為:“在全球市場與信息流通很透明的情況下,原創的技術是誰的,非常重要。”
有觀點認為,中國市場的參與者在核心競爭技術的知識產權所有權方面,存在有法律瑕疵。如動力電池領域的新材料創新、風能廠商的核心電機技術等,
“對于Clean-tech的扶持,不應以犧牲中國的廣大市場為前提。VentechChina希望能幫助到中國本土的自有原創技術團隊。”郭佳說。
誰是下一個吸金者?
多數機構投資者告訴記者,太陽能和風能兩大產業在未來幾年內幾乎不可能再獨領風騷。
6月28日,京都天華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在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領域,流向清潔技術領域的國際風險投資資本的比重超過其他所有領域,其中最受關注的行業包括太陽能、交通運輸業以及能效產業。
根據此份名為《國際商業問卷調查報告》的調查,清潔技術領域有34%的企業對于其所在國家的2010年經濟前景表示樂觀。
因此,清潔技術領域35%的企業希望在2010年擴大他們的員工隊伍,這一比例較其他行業平均值高出9%。此外,該領域42%的企業認為在2010年將實現利潤的增長,僅次于金融行業。
不過,從本報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各家私募股權基金在投資項目的選擇上仍舊苛刻,并非所有的清潔技術項目都被風險資本市場看好。
美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資集團負責全球調查的副總裁理查德·楊格曼指出,那些最受風險資本青睞的項目或者公司,如Brightsource能源公司吸引到的1.5億美元投資,基本上都是先前已吸引到風險資本的老面孔。
此外,據清科研究提供的數據顯示,一些產業依然保持著強悍的吸金慣性,2009年,新能源產業共獲得股權機構投資4.48億美元,投資案例28個,其中,太陽能獨占13個,風能則緊隨其后。
但多數機構投資者告訴記者,這兩大產業在未來幾年內幾乎不可能再獨領風騷。
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王俊峰就表示了對光伏與風能產業投資的謹慎態度。“光伏產業主要是市場在外,導致業務受歐美政策的影響比較大,所以這些行業我們還是會很小心的看,簡單重復性的投資我們不會去做。而風電產業我們觀察了很久,但是到現在為止只是投資了一家風電葉片的公司。”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池子足夠大才能養出大魚,但是這些行業的第一輪投資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壁壘。”投資顧問公司合眾資本主管合伙人陳立輝分析,因為處于完全競爭的狀態,故而不受資本看好。
斐然資本創始合伙人張仲告訴記者,“整個清潔技術領域的所有行業、各個環節中都可能出現令人以外的驚喜,下一個爆發點在哪還沒有人知道,每個人都在找。”
不過,在通往這個爆發點的道路上,私募股權基金們強調,技術至少要到中試階段才會投資。而即便到達了這個階段,風投們還是要給予相當的耐心。
“今年上半年清潔技術領域投資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投入到這些老面孔的新一輪融資中。這些公司之所以再次從風險資本市場引資,要么是它們目前還難以達到公開上市的條件而無法通過股票市場募集資金,要么是它們出于戰略發展的考慮,為控制投資人有意而為。”理查德·楊格曼告訴記者。
實際上,創投人未必對外披露清晰的投資方向,不過仍有一個趨勢可以歸納,從純粹的替代能源開發轉向清潔技術應用領域,從上游向下游傾斜。這意味著更短的產業鏈,更快地進入終端,以及更為明朗開闊的市場容量。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