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壓在化肥行業身上的一塊巨石,如何解決掉這塊石頭帶來的重壓,僅靠化肥企業自身的力量已經不太現實。業內專家指出,我們的很多化肥企業還沒有覺醒,如果等到一切靠企業自覺去改變,化肥產業等不起,化肥行業必須在市場淘汰市場洗牌中實現產業大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有所作為。
淘汰落后產能將成大勢所趨
在一定意義上,淘汰落后就是在保護先進,市場淘汰已經成為化肥行業自我調整的必然途徑,落后產能終將退出市場,這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大方向。
中央政府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越來越堅定,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在部署2010年淘汰落后產能重點工作時強調,充分認識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迎難而上,盡快將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一步落實完善支持落后產能退出、限制落后產能生產的政策措施,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不斷完善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機制,確保完成"十一五"淘汰落后產能任務。
關于產能淘汰,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石化化工處處長蔡榮華表示,目前國家列入淘汰名單的還包括技術落后、資源利用不合理的化肥產能,一批高毒高風險農藥品種。蔡榮華強調,未來將嚴格控制產能過剩產品項目建設,相關政府部門正抓緊制修訂相關產業政策、標準、目錄,運用綜合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在產能過剩的焦點問題上,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我國化肥供需基本平衡,目前國內氮磷肥產能過剩主要原因是:糧肥比價偏低、化肥消費下降,以及出口減少等。今后幾年化肥行業重點是做好結構調整工作,在控制總量的基礎上,加大技改投入,降低化肥成本,推進企業重組,提升競爭能力,保障農業需求。
發改委人士強調,淘汰化肥行業落后產能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利用市場倒逼機制,淘汰能耗物耗高,資源利用不合理,經濟效益差的現有產能;二是通過制定準入條件,加強監督管理等手段,提高新建產能的競爭力。目前,行業管理部門和協會已著手研究制定相關準入標準。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會長武希彥日前表示,將逐步建立淘汰機制,三年內,現有硫鐵礦制酸裝置采用水洗凈化流程的以及10萬噸含以下硫鐵礦制酸裝置、20萬噸含以下的硫磺制酸裝置逐步退出市場。三年內,磷石膏綜合利用率達不到10%的企業逐步退出市場。
產業調整鼓勵新型肥料發展
產能過剩形勢嚴峻,產業調整刻不容緩,近年來,化肥產業的自我調整也在展開,氮肥、磷復肥的產業布局日趨集中,產業整合也在加速,但是,產能的不斷釋放成為行業發展的壓力。專家指出,從肥料品種到產業格局的角度,發展新型肥料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磷復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思路》近日發布,在這一規劃思路中,明確提出:控制磷肥總量,防止盲目發展;3-5年內不再新建和改擴建項目;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兼并、重組、聯合等手段提高產業集中度;堅持發展與環保并重,積極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走資源節約、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同時,規劃思路也重點表述“十二五”重點發展的磷復肥品種是:緩、控釋肥料及各種專用肥料、功能肥料,適用于節水農業的滴灌肥原料,采用肥水一體化技術的液體肥等新型肥料及各種專用肥;DAP、MAP、TSP、NP、磷酸基NPK復合肥暫不發展。
在此之前,中國石化協會發布的《石油和化工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提高氮肥、磷肥準入門檻,限制低水平產能無序擴張。重點發展高效復合肥、緩控釋肥等高端產品,提高鉀肥供應能力和高濃度化肥的比例。爭取到2015年,高濃度化肥比例提高到85%,施肥復合率達到40%以上。調整產業布局,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到2015年,復合肥前10名企業的產量比例提高到50%以上。
專家指出,從本質上說,目前的化肥產能過剩其實就是基礎肥料的過剩,而隨著我國農業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們更需要走一條復合化、專業化、精細化的肥料發展道路,基礎肥料應該總量控制,在新型肥料上加大開發力度才是根本出路。當前,BB肥、緩控釋肥、葉面肥、水溶肥等各種新型肥料正在迅速發展,新型肥料日益得到市場認可。在產業調整大力發展新型肥料的機遇之下,新型肥料產業必將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時期。
在大調整中實現行業新生
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也不能熟視無睹,化肥行業目前身陷困境,產能過剩是一個決定性原因,產業調整已經刻不容緩,只有進行大調整化肥產業才能實現新生。
金融危機余波未平、市場需求乏力、行業面臨尿素崩盤、磷復肥大面積虧損的困境中,“產能過剩并發癥”日益顯現,這些都對產業大調整提出更加緊迫的要求。專家認為,產業調整需要企業自我調整和政府宏觀調控同時進行,企業首先要培養一種良好心態,不能盲目發展不顧大局,同時加快產品創新,穩固市場,大企業更應該在行業整合中擔負起重任,從而實現行業洗牌中的良性調整。從政府的角度,必須加快宏觀調控的力度,保證調控政策的科學持續,同時加大力度實現調控政策的執行和落實,不能只做紙上文章。
業內專家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理有利有節地推動行業的良性發展將會成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一種常態,政府大可不必慌不擇路,急于求成。事實上,市場經濟必然導致過剩經濟,過剩經濟應是市場經濟的階段性表現。解決過剩,并不意味著停止建設,而應該在優化格局,調整結構、鼓勵創新中用一種產業大循環的思路,來最終完成行業優勝劣汰的可持續發展。
一位已經破產的磷復肥企業老總向記者表示,當年他們上復合肥項目的時候的確有些盲目,沒有看清大市場,今年遭遇行業困境,企業最終破產。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沒有任何外力能夠拯救落后者,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命運都在掌握自己手中,化肥產業只有轉變觀念,主動變革,在新一輪的產業大調整中尋找到新的生路。
來源:中國化工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