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來自煤化工產業的幾條消息將盛夏的天氣攪得更為火熱。
8月19日,世界首個煤制烯烴項目——神華包頭煤制烯烴項目第一批煤制聚烯烴產品下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制烯烴示范裝置投料試車獲得全面成功。
之前的8月6日,內蒙古慶華集團傳出消息,在新疆投資建設的煤制天然氣項目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核準,成為全國第四個經國家核準的煤制天然氣項目。項目將依托新疆優勢資源轉換,產出的合成天然氣全部輸入西氣東輸管網。
幾乎與此同時,專為向國內外推廣兗礦集團煤化工尖端技術而成立的山東兗礦國拓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正式向泛海能源180萬噸/年甲醇項目轉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噴嘴對置式新型水煤漿氣化技術。
此外,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煤制天然氣工程設計加快進度,新疆提出到2020年建成五大煤化工基地等,都吸引著業界的眼球。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新聞體現的不僅僅是煤化工產業的建設熱潮,更反映了煤化工產業用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靠合理布局、主動調整謀取科學有序發展的良好勢頭。
在我國“以煤為主,缺油少氣”的能源結構下,發展煤化工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科學高效地利用煤炭資源的現實選擇。我國煤化工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煤化工產業也遇到了結構布局有待調整、部分產品出現過剩傾向等問題。此刻,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煤化工產業的必然選擇。
有了技術,才有“可持續”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周竹葉在7月23日舉行的2010中國國際煤化工展覽會暨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當前我國煤化工行業發展較快,呈現出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技術創新成為可持續發展動力等特點。同時,也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任務繁重、技術引進成本高、關鍵裝備亟待國產化、部分產品滯銷嚴重等困難。
根據中國石化聯合會提供的數據,近年來,我國主要煤化工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2009年,我國甲醇產量達到1133.4萬噸;今年上半年甲醇產量達到811萬噸,同比增長53.3%。2009年,我國合成氨總產量達到5136萬噸;今年上半年合成氨總量2649.1萬噸,同比增長4.6%。此外,我國目前還有大批在建、擴產項目以及規劃建設的煤化工項目。
周竹葉表示,在我國煤化工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特別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行業發展面臨較大困難。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仍在于技術創新。
煤化工產業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對技術的需求迫切,許多關鍵技術從國外引進。但是,國外一些煤化工技術缺少工業示范驗證,引進風險很大,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很多困難,付出的成本代價很高。周竹葉認為,當前,打破跨國公司技術封鎖,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化工核心技術,做好商業化示范裝置的建設和運行工作,是發展煤化工產業的根本途徑。
此外,煤化工裝備的研發和國產化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雖然我國煤氣化爐、甲醇合成塔等裝備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成功應用于工業化生產,但為大型煤化工項目配套的核心反應器、壓縮機、關鍵泵閥等主要裝備還不能滿足要求。加快煤化工關鍵設備和成套技術裝備的開發,不僅可以降低煤化工項目的投資,增強競爭力,還可以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尤其是對以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為代表的現代煤化工產業來說,發展前景看好,但技術瓶頸亟待突破。通過現代煤化工技術,可以把固態的煤轉化為石油替代化工產品和清潔能源,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極大地減少碳化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現代煤化工技術也為二氧化碳捕集與儲存提供便利條件,其產業化的應用將對保護環境具有積極意義,為煤化工走低碳技術路線提供了技術支撐。
目前,國內企業與科研機構聯手,在煤化工領域取得了一批成果,并逐步實現工業化。比如,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潞安集團、兗礦集團等都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制油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制甲醇再制烯烴DMTO技術,不僅實現了煤制烯烴,還降低了噸烯烴的甲醇消耗;由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開發,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清華大學和安徽淮化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攻關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業技術開發項目工業試驗裝置,于去年底宣布在安徽淮南開車成功;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開發的塊煤干餾中低溫煤焦油制取清潔燃料工藝裝置,于今年6月通過了中國石化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有關人士表示,如果內蒙古大唐國際克旗年產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在2012年建成投產,則現代煤化工的四大代表——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以及煤制天然氣,將全部在我國實現工業化。
在傳統煤化工普遍采用的煤氣化技術開發方面,我國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華東理工大學開發的四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西北化工研究院開發的多元料漿氣化技術、清華大學開發的立式旋風爐技術、西安熱工研究院開發的兩段式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北京航天煤化工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的航天粉煤氣化爐技術等,擴大了煤種適應性,開拓了煤氣化技術的適用領域,實現了環境友好和效益提高,對提升我國煤化工產業的水平起到了巨大作用。
花開有序,才能春色滿園
無論是傳統煤化工還是現代煤化工,規范、有序發展都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國家近年來也出臺了不少政策規范、調控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去年底,國家發改委表示,近幾年停止審批、備案新建或單純擴大產能的焦炭、電石、甲醇等傳統煤化工項目,穩步開展現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設和投產驗收評價工作,近幾年原則上不再安排新的試點項目。
周竹葉表示,目前,我國傳統煤化工如焦炭、電石等產業面臨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成為結構調整的重要趨勢。
傳統煤化工主要包括合成氨、甲醇、焦炭和電石等產品。由于我國煤多、油少、氣貧,傳統煤化工產業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主要產品產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國部分傳統煤化工產業開工率不高,主要原因有三點:產能過剩,綜合競爭力不強,受大量低價進口產品沖擊。
在國家強制措施和市場規律的共同作用下,傳統煤化工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正在加快。2009年,全國焦化行業關停淘汰落后小老焦爐產量近2300萬噸,新建、投產焦爐產能約3700萬噸,實現了以自動化、大型化、清潔環保化的大中型焦爐產能對落后產能的置換。
進入2010年以來,焦化行業的產能汰舊換新進一步加快。據中國煉焦行業協會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前三季度,云南、山西、陜西、貴州、山東、新疆、河北等14個省區總計將淘汰落后焦炭產能2128萬噸,完成全年的落后產能淘汰目標。同時,一批炭化室高度達到5.5米、6米、7米及7米以上的搗固焦爐投入生產,新增產能約1100萬噸。今年上半年,重點統計焦化企業在焦炭產量下降的情況下,煤焦油、粗苯、輕苯、改質瀝青、凈煤氣商品煤氣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煉焦工序能耗下降4.17千克標準煤/噸焦,顯示出我國焦化行業優化結構、節能減排、提高效益的步伐已經加快。
8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公布了2010年18個工業行業的2087家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名單。其中包括焦炭企業192家、電石企業39家。被列入該名單的企業的落后產能必須在9月底前關停完畢,將進一步推動煤化工相關行業的結構調整。
目前,我國現代煤化工項目仍處于示范建設階段。國家發改委強調,這些項目必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由于現代煤化工具有裝置規模大、技術集成度高、資源利用比傳統煤化工好的特點,各地規劃擬建的項目很多,必須規范發展。
專家提醒,現代煤化工項目投資大,規模大,風險也大。比如,一個能達到效益規模的煤制天然氣項目20億立方米/年以上至少需100億元的投資。因此,絕不可不顧技術進展、產業成熟度和當地建設條件狀況,盲目跟風、隨意布點,更不能一哄而上。
為了使現代煤化工這一新興產業從一開始就步入科學、有序、健康的發展軌道,國家曾多次出臺政策措施。2009年5月,國家出臺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煤化工的5類示范工程——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氣、煤制乙二醇列入振興規劃,并強調要重點抓好現有的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潔轉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發展的新途徑。
今年6月18日,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在國家出臺明確的產業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氣及配套項目由國家發改委綜合考慮資源承載、能源消耗、環境容量、天然氣管網、區域市場容量等配套條件,合理布局并統一核準,各級地方政府不得核準或備案煤制天然氣項目。此前,國家也曾下發文件,專門規范煤制油等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
現在,我國共核準了神華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兗礦1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以及潞安、伊泰各16萬噸/年煤間接液化等4個煤制油項目,內蒙古大唐國際克旗40億立方米/年、大唐遼寧阜新40億立方米/年、匯能內蒙古鄂爾多斯16億立方米/年等4個煤制天然氣項目。一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示范項目也獲準建設。這些示范項目的成敗關乎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現代煤化工行業的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曾表示,對于煤化工產業來講,一花獨放不是春,遍地開花也不是春。只有花開有序,才能迎來春色滿園。
“綠”起來,未來才能美起來
當前,環保標準日益嚴格,低碳經濟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給煤化工產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蘊藏著機遇。傳統煤化工產業在降能耗、降污染的過程中能夠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益,而現代煤化工產業則在項目建設的同時就要考慮水資源等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采用低碳技術降低碳排放量,以使項目能夠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把握碳減排的主動權。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史獻平表示,煤化工必須闖過低碳技術這道關。為了改善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煤化工產業必須盡力推進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高全過程的資源利用率。
史獻平建議,在淘汰傳統煤化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裝置,用新技術提高清潔生產水平的同時,現代煤化工產業除了要發展其生產能力,更要考慮二氧化碳的利用和處理。一方面要加速開發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盡量使二氧化碳資源化;另一方面要盡量提高諸如碳捕集與封存CCS等二氧化碳處理技術的水平,降低其成本,使其盡早工業化。
現在,很多煤化工企業都在進行低碳路線的嘗試,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6月4日,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在內蒙古自治區克旗煤制天然氣項目動力區開工建設國內最大的氨法脫硫工程。這個工程的上馬將保證大唐煤制天然氣項目成為清潔、綠色的環保工程,并將年增經濟效益2億元以上。
兗礦國泰化工有限公司60兆瓦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聯產24萬噸/年甲醇示范工程運行4年的數據表明,由于采用了IGCC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與同規模常規蒸汽輪機電站相比,供電標準煤耗降低25.06%,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83.82%,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45.08%,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3.73%,甲醇綜合能耗降低10%以上。
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在建設的聯合國清潔煤氣化技術示范項目——榆林能化公司煤、氣、油綜合利用一期2×150萬噸/年甲醇、150萬噸/年渣油催化裂化及其配套的DMTO、聚丙烯、聚乙烯項目,與同規模DMTO項目相比,可減排二氧化碳870萬噸,減少廢水排放296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510噸,節水2000萬噸,節能206萬噸標準煤。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位于鄂爾多斯的100萬噸/年煤制油示范項目已經規劃了碳捕集裝置,對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利用或封存,這將大大減少生產工藝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煤的清潔利用。
安徽淮化集團有限公司“十一五”以來淘汰了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焦爐和合成氨裝置,節能技改投資累計達3000萬元,減排投資逾7000萬元,在總資產規模從26.2億元增至45.12億元的同時,工業用水量和廢水排放量分別減少40%和60%,還建成了安徽省首個氧化亞氮CDM減排項目。
隨著一系列清潔生產技術和碳捕集技術的成功運用,煤化工產業走上了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道路。煤化工產業在為生態環境、為人類未來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必將收獲更美好的明天。
來源: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