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疑圣元奶粉致嬰兒性早熟”事件越演越烈。昨天,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在北京表示,衛生部已關注到這一事件。據悉,農業部已向湖北省提供檢測激素的方法,而湖北相關職能部門已對涉事奶粉進行抽檢。武漢市食安辦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稱,部分調查結果信息已報武漢市委宣傳部,近期應會發布。新華社報道稱,國家相關部門正對市場上的牛奶性激素含量進行調查,要等待調查檢測結果出來之后才能下結論。由于奶粉中過去沒有激素檢測項目,也無相應檢測標準,有關方面正組織專家進行進一步的技術論證,將會盡快公布事實真相《東方早報》8月10日。
天啊,原來國內奶粉在過去多年時期里竟是沒有激素檢測項目的。真懷疑,要是沒有這次家長對嬰兒奶粉的性激素提出懷疑并被媒體披露,真不知道,這個有關食品安全與嬰兒健康的奶粉激素問題何時才會浮出水面,也不知道這樣的奶粉安全質量會對嬰幼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多大的影響。而與此同時更為重要,也是社會更想問的是:為何在過去多年時間里奶粉竟會沒有激素檢測項目?
首先就食品安全標準設計看,眾所周知,按照一般生活常識,或許絕大多數人都應該知道,也不僅是奶粉,食品中含有過量的性激素應該會對人體健康、尤其是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的影響。況且在此問題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已經對不少嬰幼兒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且按理,此后有關的食品監管部門也應該就此舉一反三吸取教訓,并對食品檢測標準予以健全才是。可現在讓人實在弄不懂的是,三聚氰胺事件給社會留下的食品安全陰影還未消散,奶粉“激素門”事件卻又卷土重來。所以面對國內食品安全監管如此“按下葫蘆起了瓢”的局面,或許有不少公眾會與筆者一樣提出這樣的發問:這次奶粉“激素門”事件的出現實質上到底說明了什么監管問題?想這,無疑是相關食品監管部門應該向社會作出說明、應該反省,同時也是公眾有權了解的公共問題?
其次以食品安全監管有效性衡量,在這次的“激素門”事件演進過程中,同樣眾所周知的是,先是面對家長對奶粉安全性懷疑,有關的檢測機構以不接受個人申請的借口拒絕檢測;爾后在媒體披露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后,社會才知目前竟還沒有相關的奶粉激素檢測標準項目。所以顯而易見,雖然這次的“激素門”在表面所涉及還只是一件具體事件,可其中所暴露出的本質上應該還是一個制度標準本身的安全問題,并且最終涉及的應該是一個有關食品安全監管到底具備多大有效性的問題。對此,相關的職能部門同樣應當及時予以反思、反省?因為其中道理很簡單,如果一種食品安全問題暴露總是要以犧牲公眾的健康作為代價,甚至于有時還拒絕公眾疑問式的監管,其有效性無疑肯定是有問題的。
所以,面對這次奶粉“激素門”事件,也許尋找具體事件真相應該不會是一件難事。不過想提醒的是,相關檢測標準項目的缺乏,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正說明當前食品安全監管及制度還存在深層次的缺陷。
來源; 荊楚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